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5/2/4

作者

□文/崔 建

浏览次数

514 次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提要]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生态环境保护的好坏,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优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只有在深入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问题的基础之上,剖析其原因,并且提出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才能科学合理地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
  关键词:城镇化;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24日
  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居民垃圾污染问题严重。大部分的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大量污水未经过处理排放到江河湖海,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土壤、农田,导致农作物产量急剧下滑。大部分城镇垃圾堆积、营运系统跟不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所有生活垃圾只是简单堆集,没有经过专业化设备的无害化处理,以至于造成了二次或多次污染,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另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或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给小城镇环境污染雪上加霜。以上情形都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进而使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很难取得长远协同效果。
  (二)城镇工业的污染问题严重。大多数乡镇企业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并且生产规模小,一批中小企业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工业污染的治理之中,从而产生大量“三废”(废水、废气、废物)。2013年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经剖析就是因为空气中充溢着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雾霾天数的不断增加,PM2.5数据不容乐观,这主要就是因为工业生产及城镇居民排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物影响了空气质量。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当空气污染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癌症或死亡。这说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污染问题将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城镇水土资源流失问题严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地理上的东西南北还是经济上的贫富都需要耗费一定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便用来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都会导致城市地面的硬化,以至于减少了暴露的土壤量,使得向地下渗透的雨水大为减少,容易引起内涝。2011年的夏季,长沙等地在强降雨中出现严重内涝,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硬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多搞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多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占土地,扩大建筑面积,单纯追求GDP,监管不力,造成植被覆盖率的急剧下降。由于水土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如果规划和建设不当,将会造成水土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大量流失,这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步伐。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将持续加大。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后期阶段,往往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由于市场调节具有其本身内在的弊端,对于外部性的环保产品失去调节作用,所以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城镇化加速阶段都出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中国的城镇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将带来新的环境压力。城镇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都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二)城镇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促进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如西欧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是相当到位的;另一方面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城镇化发展具有反作用。当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时,就会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当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超过城镇化发展时,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负担,造成社会物质资源或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墨西哥等国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国目前有许多的城镇在发展中就存在这样的桎梏,对此我们要加以防范和规避。
  (三)环保资金投入少、技术落后。一方面环保资金的投入与城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不相适应。有些城镇即使建了环保基础设施,并无过多资金去运转,只能搁置,浪费了资源。环保资金的投入瓶颈制约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一些建设项目缺乏环保资金的投入,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造成一些限期达标项目未能达标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式的,是以资源的大量开采和消耗为前提的,资源利用率低,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进入生态系统。以上两点都直接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重缺乏。一些领导为了谋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城镇生态环境的容载量。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建设。而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污染物处理系统的基础建设却漠不关心。一些地方政府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并且一些政府缺乏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导致许多成年人环保意识十分薄弱,缺乏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环保理念。在大众普遍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的情况下,将一些相关政策转变为法律及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难以奏效的,这将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五)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无论是城镇化设计部门还是城镇化施工部门的环保观念一直较为薄弱,从而为了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效益。造成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具体的、完善的、系统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直接而明确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可以更好地把生产环节、消费环节、资源利用环节衔接起来。更好地理清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必要的法律体系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科学进行城镇规划。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设置明确的绿化标准。积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一哄而起,千篇一律,小城镇系列规划一定要从当地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出发,安排部署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与工业企业布局。在市区避免发展第二产业,严禁有污染的项目发展,对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治理,经治理仍未能达到要求的要责令其关闭,污染较大的项目必须撤出市区或疏散;另一方面工业布局要按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目标去建设。新建的工厂要向城镇规划的工业区集中,工业企业要远离商业区和住宅区,工业区严禁建立在城市上风向、旅游风景区、环境脆弱地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要建立大面积绿化隔离带。
  (二)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1年以来,我国治理污染总投资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我国治污总投资约7,114亿元,增长幅度约为7%,但投资占GDP的幅度较小,一般稳定在1.35%左右,必须加大治污总投资,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投入,鼓励优秀的科研专利用于治污中,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对阻碍工业企业或个人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行政法规和相关收费进行清理。对其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坚决予以取缔。对需要保留的行政收费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调动企业和个人积极性的理念,重新核定行政收费标准。企业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加大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以确保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口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合理的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同时也要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普及党和政府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强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使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四)完善城镇政府的决策体系和监管体制。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制定规范的决策章程,坚决杜绝领导的独断决策主义,对审批一些有关城镇经济发展的项目时,要成立相关的决策领导小组;另一方面完善环境监管体系的任务刻不容缓。首先,应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执法力度。对扩建和新建的工业企业要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违法行为以罚代法的现象。其次,各级环保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开展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监管部门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后,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级政府和环境监管部门及工业企业都要把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进行管理,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除了认真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出台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外,各地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配套法规及规章制度,政府部门要广泛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把中央和地方有关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深入向群众宣传,使他们都能自觉维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并能运用法律武器监督有关环境监管部门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工作。完善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地方性规章制度,填补当前法律空白,对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8.
[2]姜爱林.城市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报,2001.2.
[3]杨仕康.试论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国土经济,2002.8.
[4]李佐军,盛三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隐忧与反对[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
[5]胡燕婕.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6]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改革创新,2013.8.
[7]张娜.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7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