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7期/劳动/就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5/2/5

作者

□文/张 丹

浏览次数

2762 次

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分析
  [提要]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数据,对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做简要分析,探寻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9日
  一、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动情况
  (一)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四川应受教育人口总数(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为7,527.79万人,占总人口的93.61%。
  第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2010年全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6年,比2000年增加1.10年。
  第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上升。2010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人口占应受教育人口总数的43.58%,比2000年下降13.72个百分点;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包括中专)、大学教育(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的人口,分别占应受教育人口总数37.27%、12.02%和7.13%,分别比2000年上升5.52、3.75和4.45个百分点。
  (二)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扩大
  第一,四川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四川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94个百分点;具有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34.89%、11.25%、6.67%,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0、2.78、2.26个百分点。
  第二,四川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在扩大。相比2000年,四川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下降22.00%、全国平均水平下降25.49%;具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比重分别上升14.11%、26.09%、152.0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5个百分点、21.00个百分点、17.51个百分点。
  (三)四川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有上升,地区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一,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有上升,其中三州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上升幅度较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甘孜延长最多,为1.86年,攀枝花延长最少,为0.68年。三州地区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下降幅度均超过10个百分点,处在下降幅度最快的前三位。
  第二,地区之间依然差距较大,成都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三州及巴中、达州、广安等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依然较低。成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长9.71年,甘孜最短5.71年,巴中、达州、广安等欠发达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成都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最高,为71.66%,三州地区依然最低,都不超过50%。
  (四)四川男、女人口受教育程度都有上升,且差距在缩小
  第一,男女两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在缩小。2010年,四川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男性为8.49年,比女性长0.67年。相比2000年,男女两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在缩小,2000年差距为0.99年,缩短0.32年。
  第二,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上升速度快于男性。2010年,四川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52.68%,比2000年增加39.62个百分点;男性为60.06%,比2000年增加26.74个百分点。
  二、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对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教育水平提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及更佳的教育资源配置,又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升。
  1、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2000年到2010年,四川GDP从3,928.20亿元增加到17,185.48亿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支出也不断提高,2000年到2010年,四川人均教育支出从78.70元增加到672.31元,从而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提高。
  然而,2010年四川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少于全国平均水平(882.17元)209.86元。与2000年相比,四川人均教育支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在扩大,2000年,差距为49.61元,扩大160.25元。进而引起四川人口受教育水平落后于全国,并且差距扩大。
  2、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影响教育发展。巴中、达州、广安等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从幼儿园到高中在校学生总和除以教师总和的比例由高到低来看,巴中、达州、广安三地的比例均排在前四位,均超过24,而全省平均水平20.54。师资力量的薄弱是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面临的现实难题。
  (二)观念转变和社会进步影响男女间受教育水平的差异。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许多家庭在教育培养方面,更加重视男性,因而造成男性的受教育水平总体高于女性。但是随着人们性别歧视观念的逐渐转变,男女之间受教育的公平性有所增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10年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校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1、1.07、1.00,比2000年分别下降0、0.10、0.51个百分点,男女之间受教育程度差距缩小。
  (三)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初见成效。“十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区先后有44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1个县(市)全部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99%,民族地区教育实现了由初创到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标志的新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普查数据也显示,三州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较多。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引擎,只有努力发展四川经济,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才能缩小四川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2010年,全省教育支出仅占GDP的3.82%,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四川自身应该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此外,四川地处西部,经济总量虽大,人均却少,因此,还需要争取国家对四川教育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增加。
  (二)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和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面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发展,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实用性人才。面对当前教育与经济不能协调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加大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推动专业人才向重点领域和产业集聚。加强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人才培养和使用。以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强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开发。
  (四)在重点提升民族地区教育的同时,加强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启动了“十年计划”,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巴中、达州、广安等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应将更多公共教育资源向这些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吸引大批各级各类的优秀教育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改善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欠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稳步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素质,使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得到切实提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德芳.四川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06年[J].四川省情,2002.5.
[2]张丽萍.黑龙江省人口受教育状况与存在问题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
[3]孙百才.测度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教育平等——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176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