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08期/法制/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15/3/18

作者

□文/张焰朝

浏览次数

293 次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构建
  [提要] 我国关于社会责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企业的研究上,对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极少,并且仍然缺少一套完整的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显,高校为满足其自身的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应积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地方高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4日
  我国的高校在21世纪之后,受到了信息化、市场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四大浪潮的冲击和洗礼,欧洲和北美等西方国家从近代转化到现代所经历了的上百年磨炼和风雨,但是我国要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去承受和消化。快速发展的城市和日新月异的农村,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和百家争鸣的学术界,使现代大学在面对这五光十色、变化莫测的现实世界也是无所适,从而难以应付。本次研究主要结合国内已有的对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在对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便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利益相关理论首先在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等理论中得到广泛研究。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受此启发,所谓高校利益相关者就是指受高校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高校发展的群体。许多学者可能认为,高校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因此很少去界定,而是直接探讨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与类别,进而研究高校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罗索夫斯基按照密切程度把高校利益相关者分为最重要群体、重要群体、部分拥有者和次要群体四个层次。其中,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群体;董事、校友和捐赠者是重要群体;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贷款提供者等被称为“部分拥有者”;社会公众、社区、媒体等是次要群体。胡赤弟认为,高校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行政管理人员、教授、出资者、学生和政府。金银凤认为,高校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高等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八种主体。张燚认为,高校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行政管理、后勤人员、股东等)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公众、政府有关部门、中学、校友、相关高校、合作单位、媒体、社区等)。钟洪认为,大学治理的主体应该是关键利益相关者,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从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紧急性、主动性三个维度上得到了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权重排序,分别是政府、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债权人、服务使用者、捐赠者、社区和竞争对手。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在借鉴企业利益相关者范围划分的基础上,对高校利益相关者范围作了一般性描述,而多数研究都缺乏实证依据,因此缺乏基本的统一性。但要探讨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双向价值需求、高校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而判断高校治理的重点,就必须对高校利益相关者边界与属性进行实证研究,以得到一般意义上的高校利益相关者边界与属性,以此作为高校治理理论、组织创新理论和行为调适理论研究的基础。对此,Mitchell的“多维细分法”受到普遍认可,因为该模型把利益相关者及其组成看作是动态变化的,任何利益相关者的个人或群体在组织发展不同阶段可以获得或失去某些属性后,从一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另一种类型。因此,该方法可以用来识别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类型,以便分类管理。借助Mitchell的三维细分法,分别从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对利益相关者的边界和属性进行分析,得到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有学生、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项目单位四类,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有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校友、捐赠者、社区、家长、贷款者、公众和其他高校九类。因此,形成了地方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和第二级指标,如下所示:
  一级指标:地方高校社会责任
  二级指标: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项目单位;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校友;捐赠者;社区;家长;贷款者;公众;其他高校
  二、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
  对传统高校社会责任的研究。著名教授奥尔特加•Y•加塞特在1930年出版的《大学的使命》中,针对社会发展及高校教育状况明确提出高校最义不容辞的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发明的把一般人培养成为文化人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他提出高校应该走出“象牙之塔”,应该洞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承担推进社会发展的使命。赫钦斯赋予了高校崇高的社会地位,并把高校看成是社会最重要的精英机构。他还认为高校的责任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传承人类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不单是指知识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传统和理智力量的传承;二是发现真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负担起发展知识、发现和探寻真理的责任。这些经典论述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社会责任问题的提供了理论参考。
  赵丽宁(2002)认为,高校的社会责任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每个国家的高校都具有本土的特色。在目前和将来,中国高校的社会责任就是快速培养人才、尽量的出科研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提出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高等教育理论,规定了我国重点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对大学作用的提升。
  王冀生(2003)认为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的历史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逐步走出了“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也使高校面临一种艰难的抉择——如何既崇尚学术又适应社会,怎样才能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高校应有的价值追求和独立品格。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时代强烈呼唤高校不仅仅要走出“象牙塔”,还要超越“象牙塔”,全面承担起时代赋予高校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既要服务又要引领社会前进的责任以及国际责任等。
  刘佳(2009)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高校社会责任问题:当代社会,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丰富多彩,它们出现的原因是建立在高校功能延伸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和贡献基础上。确定的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了高校实现服务功能的对象,高校的管理模式随之进行着探索与革新,而忽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现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和提升服务功能。
  三、地方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筛选出三级指标,即:
  1、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及时向学生告知学校的真实状况;接受学生的监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向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良好的就业前景;良好的实验条件与实践机会。对教师的社会责任: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与决策;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政策与管理制度;融洽的组织气氛和人际关系;合理的奖惩与提升制度;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合理的学校治理结构;完善的奖惩和提升制度;明确合理的薪酬;稳定的资金来源;合理的政策。对项目单位的社会责任:扭转“重争取、轻管理”的倾向,强化管理责任;严格规范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健全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严格经费管理;为科研项目承担者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工作条件;加强科研服务队伍建设;督促大学的有关科研项目承担者认真履行科研合同。对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培训服务;学生有较强的忠诚感;学生学业优秀。
  2、对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主动服务社会;引领并批判社会;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知识贡献和学术责任;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合理使用经费;带动地方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发展;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对校友的社会责任:继续为校友提供工作等方面的帮助;建立和完善校友信息库,加强与校友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增强高校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对捐赠者的社会责任:良好的大学形象和声誉;树立捐赠者(或单位)的社会形象;与学校良好的互动关系;承载支撑国家或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使命;承载培养人才的使命;反馈捐赠款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对社区的社会责任:为社区带来各种利益;扩大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动关系;校内场所开放度。对家长的社会责任:较高的就业率;学校声誉高;子女安全;子女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学校严格管理;良好的基础设施;专业再选择机会;收费合理。对贷款者的社会责任:履行合同,按时还款付息;信息透明度;诚信合作。
  3、对公众的社会责任:保护和增进社会公众的利益;教育和培训公众的责任;培养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善待媒体,信息公开。对其他高校的社会责任:联合申报课题,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信息资源、实验设备以及办学经验等方面互通有无;公平正当的竞争。
  然后,在进一步深入进行文献检索和进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构建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指标。
  第一步,利用文献收集法初步提炼出高校社会责任包含的指标。
  第二步,根据德尔菲法和李克特的五点量表对指标进行分析和检验,筛选出最终指标。
  第三步,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程序,建造一、二、三级指标,然后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对上一层级指标的权重。
  第四步,构建出高校社会责任评价的框架体系。
  四、结论
  本文从目前高校社会责任履行的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编制方法,构建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内已有的成果并借鉴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确立高校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建立高校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为我国高校社会责任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燚,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个研究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3]钟洪,李超玲.基于AHP的大学利益相关者权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9.
[4]余小波,张晓报.近十五年国内大学社会责任研究的简要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8095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