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2期/市场营销/正文

发布时间

2004/11/22

作者

-

浏览次数

4336 次

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提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国际性发展的大趋势。需要从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行业商会、农村信贷等方面入手来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高度社会化的、完善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全球范围的市场开放形势。早在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期间我们就已经朝着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前进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就是农村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绿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一、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发展环保性绿色农业,使绿色食品生产一直保持旺盛态势。美、德、英、法、荷兰、丹麦、奥地利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技术不断成熟,从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绿色生产的农场和耕地不仅数量上增多,而且生产领域迅速扩大,从粮食、蔬菜扩大到园艺、饮料生产,从植物生产发展到动物生产。在绿色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绿色农业的目标也逐渐丰富起来,它不仅以追求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为目标,而且为人类健康安全提供大量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产品时开始注重其环保功能,不购买对环境有损害或污染的产品,甚至还有一些团体和个人组成了“绿色消费主义”组织,推动绿色消费国际化热潮。可以说,国际绿色消费的市场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一个以绿色消费为主流形式的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由有关部门安排“无公害蔬菜”科研课题的研究,形成一些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用技术,但由于没有和市场结合起来,最后没有形成规模,没能大面积推广。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绿色食品工程,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使我国绿色农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1990年底的127种发展到2000年底的1831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占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多万吨,使用的农田、草场和水面达到333万公顷,贸易额达到400亿元人民币。从全国来看,产品开发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省区。全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的省区和企业也越来越多,到2000年底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共有964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也开始积极申报绿色产品,从事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经营,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达到20家,绿色食品产值达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在全国确定的15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12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已初显成效。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广阔的出口前景。
  二、绿色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基础设施滞后。不少市场是“以街为市、以路为集”,交易和储运设施落后,市场硬件建设不配套,信息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大;市场管理体制不配套,信用程度不高,有的地方还存在“三乱”现象,阻碍了绿色农产品的正常交易。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重点是市场场地的硬化、水电路配套、交易棚厅以及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设施建设,要尽快改变市场设施简陋和脏、乱、差的状况。
  2、市场规模小,辐射能力弱。由于一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在集贸市场基础上形成的,规模小、辐射小、交易额低、牵动力弱,难以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而且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仍旧由规模狭小、缺乏必要分工的农户分散完成;分散的农户又缺乏组织和引导,买主与卖主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极易激发客观存在着的分散的小生产与集中的大需求(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进而暴露甚至放大小生产者盲目生产、从众出售或同步销售等行为缺陷。
  3、“绿色食品”大面积推广有一定的局限性。“绿色食品”为注册商标,专有权属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的审批有一套严格的质量认证手续,经过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企业每申报一个绿色食品产品,在三年中至少要负担监测、检测费以及标志使用费5~6万元。由于蔬菜、水果产品属于微利商品,不少企业申报后不但没有获利,反而有亏损,使原来拿到绿色食品证书的村镇最后放弃续报(按规定三年续报一次),挫伤了农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致使绿色食品至今没有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因此,如果要大范围的推广绿色农产品必须另辟蹊径,删繁就简,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申报费用,以减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负担。
  4、绿色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与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完善。在农产品放开搞活的同时,国家未能及时地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只是将原来高度集中的政府控制行为,改为集中与分散调控,把发挥调控作用的主要责任交给地方政府。但由于地区之间利益的矛盾冲突,行政调控的作用难以协调,甚至往往抵消,从而降低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不利于农产品的市场流通。
  5、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体系不健全。由于绿色农产品的逐渐普及,在市场上已经有了假冒的或是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大量的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农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体系,积极推行生产基地的认定及产品的标志管理,便于人们识别安全农产品。
  三、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针对当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今后在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应采取的基本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实践证明,农产品市场建设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做好规划和布局,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农产品市场作为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要注意政府整体规划与部门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市场建设,尤其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来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对外招商引资能力和开放程度等特点,规划新建市场,更应该注意加大在现有市场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发展,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积极推进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的投资支持力度,并结合当地具体实际,规划建设好农产品市场。
  2、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一是推进市场体制创新。要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 的新模式,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二是积极引进代理、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三是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引导市场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四是争创品牌市场。把推进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3、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要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代理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要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4、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适应我国“入世”的需要,为促进批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必须重视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外贸公司,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名优土特农副产品更多地打入国际市场;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经营机构的合作,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营销理念,积极吸引外资投入,引导国内外企业在市场内设立批发点,开展总经销、总代理业务;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根据国际惯例和国际农业通行标准,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从土壤改良、生产资料供应以及生产中的每个环节到产品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使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5、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强化市场监管,抓好市场建设规划布局以及搞好市场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认真研究制定市场建设与运营、农产品分级分类与安全卫生标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法规,实行由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化转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发育环境。在内部管理方面,先要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分清市场主办单位与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克服办市场只收租金不管理市场的问题,坚持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统一对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缴纳税费。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又面临“入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本身,一方面要加强对市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引进管理人才,特别是市场管理的专业人才,组成市场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6、鼓励和支持发展绿色农产品行业商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产品小规模、分散经营是难以与国外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公平竞争,更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只有走向联合,才能求生存和发展。政府要有意识地扶持农、工、贸龙头企业联合组织行业协会,协会以抓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品牌为纽带,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大基地和千万个农户的有机联合体,形成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主体,统一出口商标,统一产品质量,统一产品包装,协调生产、销售和价格,减少内部竞争,一致对外。以协作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加快农村地区同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推动农业经贸国际化。
  7、建立绿色农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将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而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严格监控产品质量,改良产品包装,突出特色创名牌,建立产地自有品牌,以保护国有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鼓励农业企业申报A级和AA级绿色食品质量商标,争取获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8、扶持农村信贷、资金市场以支持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农业产业受自然、环境、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大。加入WTO之后,农业产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必须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向大农业发展,因此需要资金的投入。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运作方式已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已势在必行。政府加大农贷资金投入,扩大农业外资利用,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绿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是搞活农村资金市场,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彭 婧)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052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