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各产业就业人口对GDP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向及政策建议。
一、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人口分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国近十几年来的三大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数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1~2001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各产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如表。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平稳下降,第二产业稳定中有升,第三产业持续上升。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正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而且向第三产业流动的人员要远大于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从1994年开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且差距逐年增大。这说明我国正处于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于是,第一产业的投资明显少于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这是其一;其次,第一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耕地是不可扩张性资源,而且其绝对数量还有减少的趋势,导致第一产业的GDP数值被限制在较低水平,占GDP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优质化肥的广泛施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会出现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如果得不到有效吸纳,就会产生隐形失业,这就使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减少趋势。第二产业的GDP增长速度快,但对劳动力需求增长比第三产业慢。因为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会受到企业规模、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和技术进步所带动的新的部门又会提供新的劳动力需求。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于劳动力总需求的影响是双向的,于是这种双向影响导致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为稳定。从1981年至2001年从业人员所占总人数的比重始终稳定在20%~23%左右。第三产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尤其从1982年开始,政府为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从1990年开始就逐年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1998年第二产业的投资比例为31.7%,第三产业为67%。可见,第三产业的投资额远大于第二产业,是第二产业投资额的两倍多,从业人数也超过了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诸多行业之中,人工具有不可替代性,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这就使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是三个产业中最为旺盛的。事实上,除极个别年份外,第三产业较其它两个产业而言始终保持着更高的就业增长率。虽然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下降趋势,但全国的人口总量还在增长。据预测,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总量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继续增长,而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的需求增速则将相对减慢。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仍很严峻,于是如何分配这些人力资源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就十分关键。
本文通过建立三个产业就业人数同GDP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利用情况及对GDP的贡献情况,然后就引导劳动力就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模型及分析
模型参数说明:
Y:GDP X1:第一产业人数 X2:第二产业人数 X3:第三产业人数
用EVIEWS软件建立线形回归方程
LS LNY C X1 X2 X3
我们可以计算出:R2的值为0.996337,调整的R2的值为0.995727,说明拟和效果很好。
而且t检验都通过,回归效果显著,各个参数的回归效果也比较显著。
怀特检验也通过,不存在异方差。残差检验也通过,不存在自相关性。
于是通过方程:
LNY=7.175-1.82486669245E-05X1+0.000131X2+0.0001387X3
我们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GDP的贡献率几乎为0,这说明第一产业已经基本饱和,这从第一产业的GDP数值大致可以看出,基本变化不大,如果增加劳动人口的话,只是增加隐性失业罢了,对GDP做不出什么贡献。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相对第二产业具有较高的GDP贡献率,于是想要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的国情的。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在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口将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变甚至略有下降,农业技术的发展,势必使农业劳动力剩余的现象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需求和岗位,这不仅在一段时期内使城市本身的劳动者就业有所增加,而且还容纳了数千万进城民工。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面对资本、技术和劳动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的挑战,国有企业原有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明显地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努力使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国家在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其中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就是重要的一条,从而抬高了第二产业的就业门槛。相对而言,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不少部门就业门槛低,尤其是某些主要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服务行业,岗位人员空缺较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大部分直接进入了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产业的从业人员产业贡献率都有相应提高。但是,在我国科学技术还没有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土地、资金等经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国今后必然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业的发展。推广集约化经营是今后的趋势,这也可减少隐性失业率。我国工业增长主要依靠高投资率来实现,工业增长方式也是粗放式的“六多二低”,即投资多、能耗多、水耗多、物耗多、占地多、污染多和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这种状况急需改变,急需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贡献率较高,我国政府自1990年以来逐年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了该产业发展,因而,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工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潜力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潜力最小,这也指明了我国劳动力的合理流向。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今后几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低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趋于稳定;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高,从业人员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其基数小,每年可吸收的劳动力绝对数较小。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饱和,从对GDP的贡献率可以看得出,而且从业人数没有呈现明显的线性增加的趋势,于是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隐性失业。这相对于第二产业出现的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的平稳来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可惜的,是不可弥补的。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对GDP的影响很大,而合理的劳动力资源分配也格外重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促进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引导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全部进入城市是不现实的,城镇化则是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农村城镇化可缓解资金与城市就业的压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的普通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裕,而资金和人才相对缺乏,如果仅仅依靠原来单一的城市工业化模式,由国家投资建设大中城市、兴办企业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仅企业固定资产、公共设施及住宅投资几项,每吸纳一个农村劳动力就得投资1.5~2万元,加上国家对城市人口担负的各种财政补贴,以目前国家的经济实力实难办到。农村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农民集资兴办乡村工业,逐步建设城镇的过程中完成的。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乡镇企业大体上需要2300元固定资产投资和1.22个就业岗位,就能增加1万元产值,而国企需要1.0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和0.25个就业岗位才能做到这一点。再者,城市就业与农村对剩余农村劳动力吸纳力是相对有限的。一方面,随着城市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产重组,产业结构调整,隐藏性、结构性失业逐步显现出来,城市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年增多,如果农村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构成提高较快,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下降,那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将更大。如果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自发、无序地流动,不仅影响第一产业的发展,而且给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地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要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在于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拓宽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有序地流向第一、二产业。
2、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区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任何经济政策都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生产要素——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劣势。根据要素禀赋论,我们应发展要素相对充裕的行业。从总体上说,我国在资金、应用科技领域以及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等方面都不占有优势,而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却占有绝对优势。这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较大,而且,即使在中国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也有差异。因此,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该国家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应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区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符合经济学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还有利于配置我国劳动力。比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是主要的民工输出源,因为其落后,不能吸纳剩余劳动力,才致使大量劳动力外流;正因为大量劳动力外流,又影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以致造成越是贫穷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外出打工者越多,落后农村则越是不能发展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如果着力发展好中西部地区的非农化、城镇化,则不仅可以很好地截流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而且还有助于该地区的综合发展,可谓是一举数得,这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是大有好处的。所以中西部地区不宜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将重点放在工业、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做法,而应立足实际,走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道路,这才是明智之举。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国内生产总值中最强大、潜力最大的产业,这对于实现充分有效就业很关键。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中贡献率最高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的前景也十分可观。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27.7%,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高收入国家为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左右,低收入国家为20%左右);金融、保险、通信、信息咨询、旅游、娱乐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推动其尽快发展,这是引导劳动力流向的首选产业。
4、积极发展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便于劳动力转移。这既有利于第一产业的集约化经营,而且向其他产业转移时有助于提高整体国内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依赖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但却只有10%的学校在农村,这种不合理状况需要改变。对务农或转移出农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其素质,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对劳动力提出的素质要求,从而对农村劳动者转移创造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这显得尤为重要,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事。
总结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配置状况趋于饱和,对GDP的贡献也很稳定而且比较小,存在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应该优先发展,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文/许轶曰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