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3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周志武

浏览次数

4281 次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公平和效率原则得不到兼顾,再加上一些制度方面的原因,使我国收入差距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收入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不得不正视的严重问题。
  一、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第一,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收入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分享城市的高收入。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政策,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国家政策保护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更为充分;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处于放任状态,未被充分利用。实际就业状况与收入状况呈现直接的相关关系。第三,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使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第四,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三)近几年出现的寻租活动,各种灰色及隐性收入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租金一词,在经济学早期阶段中,是指由于某些资源由于供给弹性不足,供给不能无限制的增加而产生的超额收入,例如土地所有权垄断或经营权垄断产生的地租,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天赋才能的稀缺性而得到的高额收入等。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供给不足含义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某种生产要素的自然性质所产生,而是由于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的人为因素,阻止了供给增加所形成的。这类租金的形成,是因为“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既然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够创造租金,自然就有人寻求这种租金。寻租活动的特点,是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得到占有租金的特权,从而取得高额收入。在体制转轨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寻租活动得到发展,占有租金的少数人大量鲸吞社会财富,而广大群众则陷于普遍的贫困之中。
  (四)政策倾斜度不一,是产生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步骤,由沿海逐渐向内地进行。沿海自身具有区位优势,对外活动便捷,因此在优惠政策的倾斜下,沿海城市率先富裕起来。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内地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但我们发现,由于开放的先后顺序的差异,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是在逐渐扩大的。因为对外贸易中,沿海一带是有比较优势的,有天然的港口及有利的出口和招商引资条件,而内地的贸易条件处于相对劣势,而这种劣势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因此,沿海一带既有有利条件,又率先获得政策支持,与内地的差距自然而然逐渐扩大。
  二、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主要表现方面
  (一)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0.3~0.4属于合理区间,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当然,基尼系数不是绝对的,运用它时必须考虑具体条件,如它会受到测算的区域和人群的大小、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说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到2000年6月,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达到0.408,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另一个指标是实际收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走上了富裕道路,并有上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到2002年底,仍然有282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城市依靠各种救济维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万人。
  (二)地区收入差距较大。从东、中、西三大地域近几年人均收入考察。1998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46:1:1.06,1999年为1.48:1:1.06,2000年三地区收入比为1.41:1:1.06。从人均收入的最高与最低的省市进行考察。以1999年为例,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收入为10932元,与最低的山西省人均4343元之比为2.52:1;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最高的城市深圳人均收入为20548元,与最低的城市西宁人均收入4765元之比则高达4.31:1。用反映地区收入差距的威尔逊系数来衡量,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是不断扩大的,1995年这一系数为0.46,到1998年提高到0.57。
  (三)城乡收入差距突出。按国际一般情况,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 800美元~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均超过1.7倍的国际一般情况,且有逐年扩大之势。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年年下滑。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4.6%,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3%,1999年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增长速度只有1.8%。
  (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1978年工资最高行业的工资是最低行业的1.38倍;2002年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倍多。高收入行业大多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形成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形成的。
  三、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收入差距扩大会给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造成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素。收入分配的结构如何、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如何,常常被看作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稳定的标致。实践证明,差距过分悬殊会损害社会的稳定。由于中国长期受“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影响,人们对收入差距扩大比较敏感,由此而造成心态失衡,容易诱发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行为产生。收入差距扩大,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其中穷者即弱势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而参与社会的机会少,创造的财富少,收入水平下降。这部分人有相当规模,很大一部分在农村,因此当失衡发生后,很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造成对社会稳定不利,经济发展不利。
  (二)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主要原因是消费需求不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全社会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明显减少。(1)对于高收入阶层,获得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这部分财富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少,很大一部分作为存款沉淀下来;(2)对于低收入阶层(包括一部分城镇居民和大部分农村居民),有消费欲望,但受到有限收入的限制,实际消费支出很少。同时,由于受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小孩的教育等。(3)对于中等收入阶层,当面对高收入阶层时,他们收入低得多,有贫困感,消费上无力与高收入阶层攀比;当面对低收入阶层时,他们在消费上有满足感,同时,大量下岗工人和失业者的存在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危机感,收入预期不高。这使得中收入阶层的储蓄偏高,消费支出较少。三种形态汇合起来的结果是: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从而降低了投资热情,投资需求减少。最有可能产生投资行为的是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投资的欲望。但投资是建立在一定的收入预期之上的,当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不高的时候,他们会把大量的资金储蓄起来,尽管银行的利率已经很低,但相对投资而言,风险是首要的。因此投资需求减少,进而影响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四、解决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一)完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分配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完善转轨时期的经济制度,从制度上避免各种寻租活动的产生。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收入,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对于不正当或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行为予以打击。尽快制定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过多干预,让市场按照本身的经济规律运行,从而避免因干预而产生的寻组及各种灰色收入。
  (二)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原因,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应加大对西部基础设施投入,解决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对西部投资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譬如投资手续简化、税收优惠等措施,进一步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特别是民间资本。吸引民间资本既利于搞活当地经济,又对国家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国家财政政策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如果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商业部门,这样,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由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差距。
  (四)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立国之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相应也应当增加。而最近几年,我国在教育的投入上呈现减少的趋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3%(2001年),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6%的标准。教育是一项长期投入,对国民素质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农村义务教育可适当实行免费教育,这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利措施,可改善农村贫困面貌,缩小差距。(□文/周志武)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