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3期/财政税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李敦亮 朱长新

浏览次数

1811 次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对策分析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尤其是公债支出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实际上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应该适时地“转型”。
  一、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必要性
  (一)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扩大赤字、增发国债而引起的对民间资金供应的减少,从而减少民间投资的现象。由于民间投资入市门槛高、难以进入和融资渠道不畅的原因,表面上看,国债发行没有引起利率的上升,不存在政府和民间部门对信贷资金需求的竞争,但是剔除这些因素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挤出效应肯定会显现出来。
  (二)受政府财政收入制约。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在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实行的,政府不具有长期实施的能力,虽然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到2002年也不过为8.6%,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进行宏观调控,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弥补,长期实行下去,会带来严重的债务危机。
  (三)财政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额与累计余额迅速增加,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大幅度提高。2002年,我国的赤字率达3.0%,这仅仅是财政预算中的公开赤字,还有欠发工资、拖欠企业出口退税等很大数量的隐性赤字,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赤字率将达到5%,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2002年国债负担率为18.1%,若将隐性债务和所有债务都考虑进去,那么负担率在50%以上,按世界银行的估计,这一比重在75%~100%之间,尽管这些债务不一定全部转为法律意义上的债务,但有很大一部分要由财政来“兜底”。
  (四)结构性经济过热出现。进入2003年后,经济增长加速,出现了结构性的经济过热,2004年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其表现是国债投资超速增长、通胀压力增大,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结构不合理和速度过快。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上旬发布的第一季度资料显示,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3%,创历史新高,即使扣除季度投资的价格上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也达35.5%。在当前投资过热浪潮中,投资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钢铁、水泥、电解铝三大行业第一季度增长高达107.2%、101.4%和39.3%,盲目投资扩张导致供给能力明显过剩,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加重了煤、电、油的能源危机。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对策
  积极财政政策要进行“转型”不是“退出”,应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适当调整。
  (一)调整国债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方式。首先,适当发行国债,但规模不易过大,必须坚持财政收支在一段时期内平衡的原则,将赤字和国债规模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其次,调整优化国债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国债资金首先保证在建项目的扫尾,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重点向农村、结构调整、中西部、生态环境倾斜,并严格控制除西部开发项目外的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建设和速度超前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再次,加强国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国债资金拨付实用程序,扩大国债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推行追踪问效管理,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二)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是指进行适度税制调整,具体是指降低一些主要税种的微观税负(税率),同时辅以开征一些新的税种,调高一些税种的税率。减税和扩大财政支出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两个重要工具,在支出刚性的情况下,减税就成了一个可选的手段,它能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国内需求,具体措施:(1)增值税转型,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2)降低进口关税税率,调整关税税率结构,调整税收优惠措施,加强关税管理;(3)统一合并内外资企业两套税制,调低比例税率,规范税前列支,增加必要的扣除;(4)将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改革为综合分类税制,提高生计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中外籍个人征税政策上的差异;(5)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6)开征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
  (三)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它们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中小企业是吸收就业的重要保证。加大支持力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放宽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二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制约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取消现行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各种收费,统一城乡税制。
  (五)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制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其次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完善中央财政支付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行为,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将大部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明确投资风险责任,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文/李敦亮 朱长新)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60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