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掌握毕业生择业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教育;措施
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四川理工学院辅导员专项:2012FDY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5日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开放深化、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对此,高校应将择业教育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切入点,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展大学生择业教育实践活动,探讨择业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择业能力,实现毕业生学有所成,有效择业。
一、当前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择业时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错位。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缺乏正确估计,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以致把个人发展、兴趣爱好等作为择业首选标准,单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努力追求符合自己意愿的单位,很少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很少考虑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
2、择业期望值过高,西部、边远地区少有人问津。在面对就业之时,不少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一窝蜂追求舒适的环境、高额的薪酬,一味向往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和国企等,却不愿从基层、小公司和私营企业做起,而且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这也导致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基层单位招不到、留不住高校毕业生和人才。
3、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满足社会需要。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要成为高层次人才,就应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自我竞争力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综合素质。主要反映为:专业面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部分大学生低能力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4、择业方面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辅导工作不足。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期望值高的特殊群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不断出台,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的发展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毕业生心理辅导常常被动应付,发现问题后才进行心理干预,前期工作做的不足,导致辅导效果差强人意。
5、高校择业教育系统性不够,内容单调。当前众多高校尽管认识到了择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择业教育做出了进一步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在择业教育时显得不够系统性,对于学生择业教育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将择业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当中,仅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待,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加上我国高校的择业教育内容单调,对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内容涉及太少,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存在着较多的薄弱环节,使得实际的择业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择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针对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当代大学毕业生进行正确择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还要继续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择业教育力度,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教育效果,切实促进大学生顺利择业。
1、坚持思想政治进课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充分利用“两课”对他们进行国情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教育,将其列为大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常抓不懈。把对大学生的正确择业观教育贯穿在大学学习的始终,系统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教育、择业艺术教育,使他们走正确的成才之路。要抓住就业前的良好机会,把正确的择业观教育视为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广大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服从国家利益和顺应社会需要。
2、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高素质人才,但高校学科科目、专业结构等的不科学设置使得毕业生逐渐不适应社会需求,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根据社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教材进行扩展和补充,使课程设置的结构更加合理化,改变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同时还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就业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正确选择,高效就业。
3、增加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升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建立大学生毕业实践基地,采取为学生搭建校内实训基地等方式,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水平。同时,还应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辅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学生社团和文体组织,引导他们结合专业知识,组织志愿服务技术小分队,开展文体活动和实践性活动,提升大学生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毕业生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理想和现实反差,毕业生常常产生盲目从众、攀比等心理误区,或是存在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认识择业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协调发展。
5、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状况是衡量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水平。一是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组织全校力量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三是要建立多渠道来源的信息网,积极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四是做好就业政策的指导,并开展就业政策的咨询、宣传活动等。
总之,大力开展择业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定位,增强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才能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以质取胜,实现顺利就业。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亚军.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5.
[2]王世成.大学生择业教育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2.
[3]曾华.大学生择业教育及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2.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