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4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陈梦筱 刘振亚

浏览次数

1753 次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转换,使目前从总体上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工业社会、城市社会,使目前小农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并使全体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相应的质的变化。
  一、农业现代化及其必要性
  1、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产业的多层面演进过程。它包括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创造很高的综合生产率;用现代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关注生态保护,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第二,农业现代化同步伴随有:(1)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提高农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缩小城乡差别;(2)农村人口城镇化;(3)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三,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实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2、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1)国际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以城市和城市群为单位的整体竞争。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2002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为79%,中等发达国家约为50%,而中国只有39.1%,而农业现代化标志之一是城镇化率超过50%,我国与世界差距很大。
  面临这种大环境,作为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区别于其它各种不同发展时期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其中之一即小康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加速的时期,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已成为农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先生在中国考察之后预言21世纪影响全球的两大因素将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
  (2)农业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市场约束、资源约束、体制约束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必须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把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来,拓展农业领域,实施产业化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工和空间结构的过程;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城市的壮大,与区域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的布局、水资源的分布、人口和资金流动的方向相协调。
  1、农村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在现代人口总量、科技、生产力、市场经济、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由过去沿袭至今的传统村镇模式,已经变得与现实不相适应。表现在:随住宅和其他非农业用地持续增加、村镇规模持续自然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难以缓解;不利于发展农业大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化大农业,充分采用和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施和科技手段,也不利于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使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受到很大局限,难以取得更大突破和进展;不利于对现有农村道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整体优化改造,并且造成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多,建设和利用上的许多浪费;不利于在较大区域内更为科学合理地对所有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保护,更好地对农村生态环境、建筑环境、生活环境、现代化住宅和生活设施及各项社会事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以及对整个现代化新农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这些问题通过农村城镇化等途径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和解决。可见,通过农村城镇化走向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2、农村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依据规模经济原理,农村城镇化可以汇集产业要素,提高市场化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城镇化集中,可以产生对运输、商贸、餐饮、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旺盛的需求,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载体,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应,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向农村传播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市场意识,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科技,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导向,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此,农村城镇化,从量上看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业比重上升以及乡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从实质上看,城镇化则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是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化、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化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以及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不到40%,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按照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逐步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网络式、金字塔形的现代城镇体系,打破原来土地占用布局,直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土地空间,发展更大面积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建立现代化的大农场,构建现代化的大农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手段的作用,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土地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由此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带来农业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农民收益的提高,达到农业、农村与城镇化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三、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
  1、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加快组织机制创新,避免行政干预;搞好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产业导向和区域规划,加强农业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市场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示范带动,以经营工业的理念来经营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
  2、小城镇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住农民希望向二三产业发展的机遇,根据本区域的市场资源特点,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和完善硬件设施和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聚集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承载和牵动当地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动用税收、利率经济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通过资产流动重新组合等方式使存量资产和新增生产能力集中,培育农村工业聚集区,形成区域内经济增长极(即中小城镇),再通过增长极内产业结构聚集效应所释放的能量向外扩散,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和全面小康建设。
  3、资金筹措多元化,推进农村城镇化。资金短缺是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出让、转让股权、经营权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集体和个人投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4、改革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实行多样化的土地供给方式。坚持科学规划,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用途管制,根据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则,确定参与商用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体和分配比例。保留进城镇落户农民对土地所拥有的经济上所有权的权利,允许进城农民利用原有宅基用地按一定比例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5、深化户籍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与建设中,政府的角色是扫除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体制性外部障碍。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消除人口城镇化的政策性障碍,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城市功能的设置与农村结合,使农村和城市整体统—规划,统—管理,城乡经济活动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发展城镇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依法行政,逐步建立法制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化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陈梦筱 刘振亚)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70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