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享受到市场经济的成果,同时,也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竞争的严酷,竞争、失业、贫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积极利用外资、技术、管理等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遭遇了严酷的国外贸易规则的制约,比如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最近几年打火机、大蒜、虾等遭遇的反倾销等。入世后,必须按照世界通行的的规则进行资本、人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贸易合作,竞争是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因此,不光是合作社系统、合作社企业,而是所有的企业都感到压力,都有被淘汰的忧患。这是市场经济残酷的一面,也是必然性的一面。
供销社系统面临着普遍的困难,分析其原因困难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问题。计划经济中,合作社主要以执行国家计划为己任,已经从合作经济中异化出来。而改革开放后政府要逐步退出具体的经济活动,做到“民有、民营、民享”。因此随着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增强,市场自由度的增大,农民不完全依赖供销合作社购销,供销合作社正在逐步失去往日的业务基础。二是自身问题。计划经济下,供销社多年的经济封闭运行环境,使得供销社没有参与真正的市场竞争,以致自身素质难以得到提高,难以和外界做到迅速有效的沟通,难以把握市场机会。三是环境制约的问题。市场秩序的混乱、无序,政府治理的不力,农民普遍的贫困和购买力的萎缩,使合作社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形成“逆向淘汰”,即遵循市场原则,奉公守法的却遭到淘汰。但是改革与完善将是必然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在全国和各省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下面是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体制上不要局限于合作制。合作制是一种企业制度,具有许多优点,但是也不是十全十美,合作制也存在一些缺陷,合作社的优势制度本身就包含着制度缺陷,随着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合作社的制度缺陷逐渐表现,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的发展和前进。当一种企业制度只有名义而没有实质内容时,再要坚持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就不再是实事求是,而只能是使管理成本增加,决策速度变慢,效率损失。因此在考虑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抱着一种制度不放,从经济关系上看,合作社并非一种单一的经济形态,它可包容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可以积极大胆的在供销社系统中引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尽管供销社系统可以进行多种企业制度的改革,但并不否认合作制在我国是十分需要的。因为,我国供销社企业有些已经剥离了合作制,对这些企业,第一要务是生存和发展,因此不能用合作制来束缚他们。
二、业务上不要局限于流通。初级农产品的流通利润很稀薄,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农民来讲是满足他们的多方面要求的服务,对供销社来讲就是向一、二、三产业都要进军,从而通过参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经营分享更多的利益。入世后,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可能被外资并购。按照WTO协议规则,2004年12月20日对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股权、地区等限制就要取消,这将使国内商品流通企业面临较大的冲击。因此,“麦肯锡”预测入世后,在未来的3~5年后,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将由国家零售大腕控制,剩下不到10%的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中国的流通业将受到最大的冲击,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同时,我国原本就有“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单帮”的说法,流通领域已是能力过剩和相当混乱,恶性竞争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向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寻求商机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市场不必局限于当地。从当地的资源出发,眼光要放宽放远。不仅关注国内市场,还要注意国际市场。比如2003年我国的杂豆出口创汇达3.5亿美元,成为玉米、大米、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出口创汇作物,其中,芸豆就创汇2.1亿美元。合作社要在全球范围寻找商机,开展跨国经营加工贸易。但这有一个前提,要按照世界标准进行生产。农产品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到播种、收获、加工整理、包装上市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如欧盟因为中国的禽肉不符合进口标准,因此禁止进口中国的禽肉,并且一禁就是五年。还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注意质量标准方面的硬件要求,还要注意相关的国际软性标准。比如国际通用的SA8000标准,它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标准,包括工资最低标准,禁止童工,保护各项人权等,事实上又成为一种贸易壁垒。现在已经发生因为不符合标准而遭受损失的事例。如中山市某鞋厂,工人工资没有达到法律要求的最低工资要求,因此被国外订货商停单两个月。美国同时也掀起了督促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不再出售中国玩具的运动。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去寻找市场商机时,不仅产品要符合标准,而且还要遵循国际市场上其他一些通用的规则,以免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这就同时要求不断的深入学习,了解各种贸易交往的细则。
拓展国际市场的另外原因是市场经济解放的生产力在国内市场已经容纳不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现递增的现象,外贸依存度即用当年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78~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比国民经济增长快7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2002年达到50.84%,在2003年又进一步升至60%。反映出国内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偏低。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表明了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和世界经济的关联度已经很大,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趋势。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未来外贸依存度还有升高的可能。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
四、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要急功近利。在制定规划和参与项目时,一定要有前瞻性,把握好国家的整体宏观政策趋向,不要跟着一哄而上,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比如近几年由于钢铁价格持续走高,在丰厚利润的驱动下,钢铁企业不断上马新生产线,扩大规模。一位民营投资者曾经这样算了一笔帐:“钢铁行业虽然投资大,但是回报率高,目前生产一吨普通建筑钢材的利润是400元,如果有人投资建一个100万吨的钢厂,大约需要投资20亿元,而一年所获利润就是4个亿,5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许多企业急功近利,哪怕使出浑身解数也要从银行贷款,也要上钢铁项目。而最近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钢铁价格由历史最高点迅速回落,普遍下降1000元左右,降幅之大、速度之快令业内人士震惊,一批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得到清理,急剧膨胀的产能得以限制,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状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因此合作社要多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要建立规避风险的有效机制,避免重大市场风险的冲击。
五、合作伙伴不要局限在供销社系统内部。在面向国际市场时,仅依靠合作社自身的积累,企业的发展速度很有限的。因此,用资本经营来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高速度的扩张是世界大趋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说过:“几乎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与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其内部扩张成长而来的。”目前企业正处于大裂变、大重组的时期,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剧烈,企业重组的力度都是空前的,这已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比如中信香港公司在1985年的总资产为2.5亿港币,1994年通过并购其资产扩展到110亿港币,是十年前资产的44倍。金融大鳄索罗斯购买了海航的部分股票控制了部分股权。所以在企业间进行兼并、重组、联合,对被收购一方来说也是好事。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合作社的经营规模普遍的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小合作社被合并。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两个并一个,由10000余个减为5000余个,营业额却显著增加了7倍,法国出现了世界金融银行等闻名世界的大型合作社。2003年我国物流总值为30万亿元,合作社可以跨系统,跨地区、跨国界寻求合作者。如加入特许经营网络,整合船舶、码头、专用线等资源,自己成立或加入物流公司,创造第三利润来源。
六、经济开发时不要只注重有形资源和现有资源。合作社在寻求发展时,要努力“从无中生有”,变“劣势为优势”,在“小中见大”,注意当地的特色资源。其中尤其要注意无形资源。比如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的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低地国家荷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低于海平面,却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特点的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到60年代后期净出口值排在世界第四、第五,1989年以来净出口值稳占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其中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而且谁又能想到黄沙遍地的以色列从几乎是不毛之地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以色列年降水平均200毫米,不足世界人均的3%,国土只有1.49万平方千米,其中还有三分之二是沙漠和荒地,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5%,1999年以色列共有2100多个合作社,其中90%是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不同特色的合作机制,构建了覆盖全国农业和农村各方面的完整的合作体系框架。经营领域不断从生产向加工、国内外营销等拓展,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水果、花卉、乳制品的出口。
由以上事例可知,资源是可以创造的。没有天然资源就要有科技提升力,变劣势为优势。纵观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并不是大量的发生在资源差异的国家间,而是发生在条件相当的发达国家之间。这说明生产要素优势是可以在更高层次培养创造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来弥补资源的不足,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相互依赖关系。世界著名企业战略竞争专家迈克尔·波特就认为现有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机制使高级的生产要素脱颖而出,从而创造出新的资源优势。(□文/戎爱萍 赵阳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