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都是支撑其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正是由于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一个基础作用,各国经济学家从各个角度都对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从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看:梅尔从农业现代化角度将农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和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
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次郎从农业技术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他将农业发展分为3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政策在该阶段居于主要地位;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这个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是这一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美国的经济学家韦茨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角度出发,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将农业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
其次,我国国内的学者根据我国国情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了如下概括:郭熙保对梅尔的农业发展3阶段理论主要作了如下概括:第一阶段为传统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阶段,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
林子力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自给,半自给生产阶段和商品化、社会化生产的阶段。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课题研究组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现代化的变迁,第二阶段是市场化取向改革中的农业现代化变迁。
从以上国内外对农业发展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或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都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农业发展阶段。
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农民历来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因而可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中国农民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农业的发展。
从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的角度可以将农业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低收入,低补贴,低地位,低素质阶段;第二阶段是由低收入,低补贴,低地位,低素质阶段向高收入,高补贴,高地位,高素质阶段过渡的阶段;第三阶段是高收入,高补贴,高地位,高素质阶段。
对于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从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状态、生存状态、文化状态以及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来对农业发展进行研究。
在第一阶段农业发展中主要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1、生产经营状态。属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主要是靠投入土地和劳动力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满足供不应求的农产品需求。1978年实行“家联”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释放了在文革中受到压抑的生产力,因而带来了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5%以上的好成绩。但强制性的统购派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行政事业费及各色各样的摊派、集资和罚款,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在“家联”后获得的利益,已经被一点一点地收回了,最终是中国农业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2、生存状态。生活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中。199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08.6元。例如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白际乡农民一年累到头,平均收入只有700元,月收入仅58元;许多农民住的还是阴暗、潮湿、狭小、破旧的泥坯房子,有的甚至连屋瓦也置不起,房顶还是树皮盖的。因为穷,一旦患病,小病强忍,大病等死。
3、文化状态。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198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76%,小学毕业占39.10%,初中毕业占21.73%,高中毕业和中专毕业占6.84%,大专以上占0.01%;1998年这些数据分别为8.64%、34.63%、45.67%、10.73%、0.33%。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明显下降,而高中(含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上升。虽然如此,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总体上仍然是偏低的。
4、农民与集体、政府关系。政府政策不倾向于农民。政府、集体对农民提留多,财政支持少。建国之初,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先由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等工业发展强大起来之后再支持农业发展,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因此当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优先发展工业的倾斜政策,使得我国农业剩余向工业城镇大规模转移。到80年代中期,农业向工业化提供剩余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国家应调整政策,促进工农业共同发展。但1950~1978年,政府向农村征收明税978亿元,暗税5100亿元;1979~1994年,政府向农村征收明税1755亿元,暗税1.5万亿元。政府长期对农业剩余的提取使农业经济严重受到削弱。随后的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90年代中期以来的又一次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农民付出的代价比历次都更大。通常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农民社会地位也很低。
5、由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城乡对立关系。在我国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格局下,在国家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和城乡分割政策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把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工业和农业分割开来,致使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被严重扭曲。在由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的对立的城乡对立关系中,城市居民在劳动就业,粮油供应,社会福利方面享有各种待遇,而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却什么都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几乎完全建立在牺牲农民、掠夺农民的基础上。这种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成为今天诸多社会痼疾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为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牺牲,却仍要遭受不平等待遇,属于国家的“二等公民”,而国家基本上是从宏观全局出发来调整整个国民经济政策,长期忽视了农民的利益。这使农民无论在生存状态、生产经营状态还是在文化状态方面都大大落后与城市居民。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长期以来的这种弊端,正作出努力要改变这种状态,但农民向农业发展的第二、第三阶段跨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文/姜 虹 李玉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