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连市越来越表现出“蓝领”的缺乏,尤其是“高级蓝领”更是少之又少,“蓝领”的缺乏成了制约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瓶颈之一。所以,本文拟从以下几部分来进行分析:内涵、大连市蓝领供需现状、蓝领缺乏的原因、对策。
一、内涵
所谓“蓝领”是指,企业中的实际操作人员,从事的是具体的操作工作;“高级蓝领”是指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能,能够传授操作技巧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二、大连市的蓝领供需现状
(一)岗位供需现状。求人倍率是岗位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从大连市职业介绍中心得到的数据,大连市在2003年的前三季度,对于求人倍率大于零的行业进行排序的结果得出:大连市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蓝领岗位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铆焊工、机械修理工、电工、钳工的求人倍率都在2以上,美容美发师和缝纫工的求人倍率在3以上,这些都说明大连市目前技术蓝领短缺。
(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现状。大连市从2001年的第一季度到2003年的第三季度,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从0.61上升到1.45,说明了大连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供需缺口在扩大,进入了技术人员短缺的时期。
(三)根据职业资格来看蓝领的供需现状。从表一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级别的升高,求人倍率在不断升高,也就是技术等级越高,存在越大的供需缺口,也说明了大连市对技术工人需求的增大。
(四)从大连市各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的鉴定情况来分析
表中看到:技校作为培养技工的摇篮,数量在下降,从1998年的65所下降到2002年的50所,同时培养人数也呈现出不断的下降趋势,1998年为21173人,2002年1-6月份的培养人数为1858,平均每年下降大约38.5%。符合要求的技工数量也在下降,各种技工的发证数量在减少。
三、大连市蓝领短缺的原因
(一)由于大连市的培训力度不够。从表五的分析可以看出,大连的技校数目比往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人愿意进入大学而不愿进技校。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技术工人的观念存在误区,好多人认为上技校学技术是他们的最次的选择。企业缺乏培训的投入,很少有企业注重技术工人的培训。
(二)大连市技工的平均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大连市技工的平均工资低于“白领”的工资,使得蓝领缺乏吸引力,也阻碍了技术工人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蓝领”下岗现象,使得人们认为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了。表五中鉴定人数的下降也说明了蓝领地位低,从1998年的24.6万人下降到2002年1-6月份的3.2万人。
(三)缺乏对蓝领重要性的认识。大连市有许多高校如大连理工等,培养出来的好多技术型人才,如软件“蓝领”,早在毕业前一年就被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抢购一空。大连市缺乏蓝领的流动机制,缺乏蓝领意识,使得自己培养的人才外流。
(四)能够持证上岗的人数的降低。表五的发证数量的下降,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数量,从1998年2.2万个下降到2001年的0.7万个,2002年1到6月份仅有0.3万个。初级技工发证量也从20.9万个下降到6.8万个,2002年1到6月份为2.7。发证量的降低使得企业可用的技术人才减少,再加上企业的许多掌握技术的工人到了退休的年龄,技工的培养形成了脱节的现象。
四、改变蓝领缺乏现状的对策
(一)加大技工的培训力度。企业应该加大对技工的培训力度,因为蓝领逐步成为了生产过程、机器体系的主动支配者、驾驭者。当前,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化、信息化的自动控制技术普遍应用为标志,“蓝领”成为机器和人类沟通的媒介。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要求“蓝领”从单纯的劳动力转变为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转变观念是基础,面向市场求发展。现在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只有白领才是最体面的工作,蓝领就被人瞧不起,所以观念必须更新。只有观念更新了,才有可能提高蓝领的地位。技校教育要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培训,把企业作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直接窗口,使培训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三)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制度。继续发展“持证上岗”制度。上岗制度一是可以推动蓝领队伍的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二是有利于建设高素质蓝领人才的流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三是提高蓝领岗位的薪酬谈判地位和收益水平。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蓝领技工岗位都要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且持证的“蓝领”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一般办公室文员等“白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任何工种的技工想找工作,都必须拥有一张“资格证书”。该证书并不可以轻易取得,需要接受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技工同任何职业一样,都是要拿了“执照”才可以上岗。
(四)加快用工制度改革,增强“蓝领”岗位的吸引力。我国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企业应该改变那种重学历轻能力的招聘制度,给蓝领工人一定的机会。调整蓝领和白领的薪酬收入,提高高级蓝领的薪酬收入水平,从而引导人力资源向高级蓝领队伍流动。(□文/马立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