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的关系是矛盾的:提高相关性,有可能损失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有可能损失相关性,这主要是会计目标不同所导致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法律环境、证券市场发展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下,人们对这两种观点的采纳情况也不尽相同。“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的客观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可靠性。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证券市场欠发达、公司治理结构趋向内部治理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占上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受托责任观”除强调可靠性外,更强调相关性,即会计信息能否有助于预测公司未来的价值。目前,两大准则制定机构FASB和IASC均主要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框架内展开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并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乃至会计实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相关性,除了上述会计目标的导向作用外,还有人们心理上“一厢情愿”的错觉,譬如用一枚导弹和一发炮弹打击某个目标,炮弹能够发射,但是射程短打不到目标;导弹虽然打得到目标,但是发射时或者途中会爆炸。对于打击目标而言,这两者都是无用的,炮弹可靠但不相关,导弹相关但不可靠。所以,对于会计目标而言,二者缺一不可;会计信息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之,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二者只能是孰先孰后、而非孰有孰无的关系。人们之所以越来越倾向于相关性,只是把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强加为“既定事实”,从而安慰自己的心理,岂不是“掩耳盗铃”?
归根到底,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而言,会计目标也只是一个外因,内部原因在于会计系统本身,确切地讲是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上讲,现行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直接服务于可靠性,而相关性需要的是关于企业未来状况的信息;显然,历史信息无助于决策未来——从逻辑上说过去和未来是相关联的,根据过去可以推知未来,否则历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大概难度太大的原因,决策者需要的是制成品、熟食品,而不是原材料和半成品,这是现状,原因姑且不究。因此,历史成本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提出以公允价值或者未来价值折现为新的计量属性,但是因其缺乏可靠性而难以付诸行动,这就是目前进退两难的现状。
下面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以理清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共识如图所示: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从广义上讲,公允价值体现了会计计量的本质要求——因为会计主要核算要素的真实价值,而价格(公平市场的价格)则是价值表现的公允形式,这也是公允价值的本质。因此市场价格是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基础,公允价值是从市场价格衍化而来的,同样,市场价格也是公允价值最理想的代表;用其他方法和技术求得的价格则是市场价格的近似值。可见,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本质要求)处于统领的地位,天然地包含其他计量属性。所以,在确认计量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这不是一项公平交易,则历史成本也是公允价值,因为它是过去那个时点的公平市价。同样,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也是公允价值由此推知,计量某项资产,可以为大家观察到,且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公平价值就是他们的市场价格(市价)。在不可能取得市价的条件下,一般是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或其他计量模式而求得的公允价值。
接下来,解决文章题目提出的问题。通过下面的证明,大家会发现,现行价值包含着未来信息,是满足相关性要求,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矛盾的最佳计量属性。未来信息是人们对于未来状况的估计和判断,它立足于现在而面向未来。因此,从时点上看,信息只有过去和现在之分;所谓的未来信息实际上是关于未来状况的现在估计的信息。从而,未来信息内含于现行信息,会计信息也是这样。但是未来信息是不可靠的,可以用反证法来证明。假设关于未来的信息是可靠的,即未来是可靠的,那么现在无论如何作为、怎样行动都是无济于事的——未来决定了现在,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为按照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人们获取了额外信息后,必然改变原来的策略和行动,从而使博弈结果发生了偏移。如公式所示:F0表示初始状态(结果),F1表示变动后的状态(结果),Xi表示影响因素,则:
F0=f(X1,X2,X3,...Xn),
F1=g(X1,X2,X3,...Xn,Xn+1),
因素Xn+1表示人们获得了关于未来状况的信息。显然,F0≠F1,一是因为函数规则g(受到Xn+1的影响)和f不同;二是因为变量个数不相同。这个道理类似于量子力学里的“测不准原理”,测量行为本身变成了一个内生变量,从而改变了测量结果——人们永远捉不住自己的影子!
然而,未来信息是人们在过去信息的基础上,依据现状情势做出的,因此它的估计基础是可靠的,这是共性;但是,决策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各不相同,导致其估计和判断必然存在差异,这是个性。总之,关于未来的估计和判断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反应到市场的定价上,这就形成了一个价格博弈的过程(生产者和生产者之间,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经过市场的整合,最终的结果是关于个性方面的信息的消除(不是绝对的),共性的信息得以反应出来。而没有交易市场的商品,其定价依然采用这一原理和办法,它量化和显性化了有交易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即是没有市价的定价决策过程,表现出来就是专业机构和人员的评估。与公开市场价格相比,由于没有经过市场整合,不可避免带有一些片面的“个性”因素,因此最好由几家评估机构同时进行相互比较的估计和判断,以保证价值的公允。这样,经过市场整合和博弈,天然不确定的关于未来的信息变成了确定的信息!市场达成一致和共识!
综上所述,现行连接了过去和未来,现行信息包含了过去状况和未来判断,它既具有可靠性的特质,又有相关性的因素。在理论上,现行价值是最优的计量属性。自从2001年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从而对历史成本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现行价值中的可变现净值,这是一个可喜的方向。而且,由于信息在时点上只分为过去和现在,因此会计所能够提供的信息的边界是现行信息,即其计量属性的边界也是现行价值。(□文/李守铎 李 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