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老龄化状况下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我国人口中,0~14岁的占22.89%,总量在3亿左右;15~64岁的占70.15%,总量在9亿左右;65岁以上的占6.96%,总量将近1亿。按国际标准,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中。而辽宁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7.88%,总人数为329.72万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17.68%,老少比44.57%,年龄中位数34.8岁,辽宁也已步入老年型社会,并逐渐进入了年老型社会的深化期。
从人口老龄化程度分析,辽宁人口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老龄化时期后,在老年人口系数和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同时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一路呈下降走势。与此同时,伴随着总抚养比和抚养少年儿童人口比的下降,抚养老年人口比率则呈攀升之势,到1997年,辽宁人口已正式步入年老型社会,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而老龄化更是直接影响到人口的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人口增长率”转变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人口增长率”。新“婴儿潮”一代已逐渐长大,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依次上升,人口增长率趋于降低,人口步入老龄化。要认识到一般来说,在总抚养比大的情况下,社会负担率较高,生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情况下,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也高,则有利于经济增长。在后一种情况下,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为经济增长贡献了一个有促进作用的“人口红利”。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恰好处于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阶段上,并且能够对这种“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而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最大化利用,取决于经济中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
针对于辽宁省老龄化的现状,本文通过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就业岗位的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希望能对辽宁省未来的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更好的促进辽宁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模型的建立
一般来说,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仅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能较多地吸纳人口就业,但从整个经济运行来讲,还必须防止原有体制所固有的盲目扩张的倾向,避免通货膨胀。反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低就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导致社会稳定程度的降低,影响改革进程。为了更好地协调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辽宁地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现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1985~2002年期间的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模型,使我们了解近年来辽宁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为今后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建议。文中的回归方程计算是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4.0来实现的。
我们利用辽宁省1985~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从业人员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亿元),E代表总从业人员人数(万人),E1代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万人),E2代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万人),E3代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万人)。
为了部分地消除异方差问题,我们对所有的变量都取自然对数形式。首先我们建立lnE和lnY的回归方程,通过对E做折线图(左图),我们可以看到,大致在1997年,E有了一个较大的趋势改变,所以为了更好的估计方程,我们可以在模型中加入一个名义变量D,令其在1985-1997年为1,1998~2002年为0。然后通过Eviews估计出方程为:
lnE=6.87662+0.0747lnY+0.144886D
R2=0.975686 R2=0.97244 (1)
方程的决定系数很大,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相伴概率都较小,可见拟合较好。
可以看出,在1985-2002年,GDP每增加1%,就业人员也可以说成是就业岗位增加0.0747%。
同理,通过对E1做折线图(右图)分析,我们在1991年加一个虚拟变量D1。得到回归方程:
lnE1=6.006+0.058lnY+0.0535D1
R2=0.62945 R2=0.580043 (2)
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每增加1%,第一产业增加就业岗位0.058%。
lnE2=6.21-0.00432lnY+0.46069D
R2=0.9687 R2=0.964554 (3)
lnE3=4.52268+0.234897lnY
R2=0.933251 R2=0.929079 (4)
经济增长每增加1%,对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负增长,下降了0.00432%,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0.23489%。可见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最明显。
三、分析和建议
(一)经济增长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的就业岗位是不一样的。不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拉动的差别很大甚至相反,说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步增长。近期内颇为流行的观点是,增加就业岗位要靠提高经济增长率来实现。理论上讲。这一观点并不错,因为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然而,辽宁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升级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前提条件并不存在,因而,我们不能光看到辽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有条件在未来许多年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应看到,我们是在条件时刻变化的情况下来实现较快的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辽宁的就业压力并不会因此而自动缓解。通过上面的回归分析,我们看到,经济增长每增加1%,第一产业增加就业岗位0.058%,对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负增长,下降了0.00432%,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0.23489%。可见,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这就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力支持,而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具有现实性和潜在性。一般对于三种产业的划分如下: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1、矿业及木材采运业;2、电力、煤气、自来水和供应业;3、制造业;4、地址勘探和普查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第三产业包括:1、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及仓储业;2、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及居民服务业;3、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4、教育、文化艺术事业;5、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6、金融、保险业;7、国家机关、党政和群众群体;8、其他行业。2001年,辽宁有从业人员2069.3万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为1.10∶1∶1.21,与1990年相比,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0年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为0.84∶1∶0.60)正在发生着变化。从1990年到2001年的11年间,辽宁从业人数增加了8.15%,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增长了5.55%,第三产业增长了61.52%,而第二产业减少了19.57%,表面看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大幅下降过程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是增加的,但如果从辽宁总的从业人员规模增长对三次产业从业的影响分析,新增就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口的溢出再就业主要还是转向了第三产业,这与社会生产力提高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常规流向基本上一致。
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如前所述: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就业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辽宁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7.85%,而经济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在50%左右。相比较而言,辽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然低了许多,同时也表明在第三产业上还蕴藏着极大的就业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依据前面回归方程(2)(3)(4)预测,若能将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到50%,则可增加就业岗位60万个左右。所以,只要我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中的一些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行业,如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积极拓展新的行业和领域,重点支持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等等,就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就业岗位开发创造条件。
(三)针对因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辽宁目前及今后劳动就业方面的突出矛盾,应尽快规划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预警机制,进行劳动就业的动态化、规范化调控与管理。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辽宁劳动适龄人口的中位年龄已由1990年的32.9岁提高到2000年的37.3岁,劳动力人口的老化现象非常明显,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的劳动就业。从目前来看,辽宁劳动就业的突出矛盾是一般劳动力的严重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市场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二是强化职业教育和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调整劳动力的供给类型,从根本上解决“有岗无人”现象,降低从业人员结构性失业的比率,这既是解决目前就业矛盾的需要,同时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疏渠通道,构建城乡一体化、全省联网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快速“对接”和有效配置。在解决辽宁现实的就业问题过程中,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必须协同并进,不可偏废。针对目前辽宁突出的劳动力需求不足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积极培育和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同时,加快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和城乡建筑业的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较大就业容量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保险业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部门。但需引起注意的是,第三产业是辽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绝非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容所”和“避难所”,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就业应在强化劳动者知识技能培训的前提下进行,以保证第三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表现为现实性和长期潜在性两个方面,充分注意这种影响,对化解人口老龄化的成本,改善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要采取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完善配套的就业政策法规,积极推行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就业方式,大力建设小城镇,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等等措施,来充分化解就业难题,有效地扩大就业。最后,我国已经开始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积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阶段。在这样的时刻,有条件的企业应做出战略选择,向资本。技术密集转化。(□文/冯 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