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以前的4项增加到8项,这从理论上来说,增强了资产的相关性,有利于挤掉“水分”,提高资产的真实度。然而,由于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主观性很强,已有被部分上市公司当作盈余管理工具的趋向。因此,客观认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趋利避害。这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除垢法、做大盈余法、熨平法、做小盈余法等,具体到运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
1、计提比例不当。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对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础缺乏统一的标准,计提的方法和比例由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例如,不同的投资者对南方证券就表现出了不同的判断。南方证券被实施行政接管以后,南方证券各大股东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大有差异。分别投资南方证券3.96亿元而并列为第一大股东的上海汽车和首创股份,在2003年的年报中分别计提了3.96亿元和5940万元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100%和15%。南方证券目前正处于一种特殊的阶段,投资各方都很难对最终的结果做出判断,也很难确定一个公认合适的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但同为第一大股东,对于同一家公司的长期投资,却存在如此大的会计估计差异,这不禁让人感到诧异。通过分析上海汽车和首创股份2003年的年报,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汽车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15亿元,与2002年10.7亿元相比,利润增长40%;而首创股份2003年度虽实现净利润4亿元,但却比上年下滑了13%。首创股份业绩下滑,为缓和市场压力、维持投资者的信心,只对南方证券计提了15%的减值准备;上海汽车2003年度全额计提3.96亿元准备以后,仍实现40%的利润增长,可见上海汽车的2003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同时,这3.96亿元的准备也为以后年度释放利润构建了一个蓄水库。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在计提减值准备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资产减值本身,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计提减值对当期和未来业绩的影响。
2、变更计提比例。以钢铁类上市公司为例,按实现的净利润排序,宝钢股份是实现净利润最多的钢铁类上市公司,2003年实现净利润69.76亿元,与2002年的净利润42.72亿元相比,增加了27.04亿元,增长了63%。根据宝钢股份的年报,从2003年1月1日起,宝钢股份对部分固定资产(即运输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进行调整。变更前年折旧率为9.6%~16%,全年折旧费用为4.87亿元;变更后年折旧率为9.6%~19.2%,应计入2003年度的折旧费用为23.94亿元,该项会计估计变更使宝钢股份2003年利润比变更前减少了19.07亿元。如果没有这项会计估计的变更,宝钢股份的增长将超过100%。而净利润增长96%的杭钢股份也变更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杭钢股份2003年实现净利润5.32亿元,每股收益达0.832元。从2003年1月1日起,公司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20-30年变更为20年,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8年变更为5年,折旧方法由原来的年限平均法变更为双倍余额递减法,本次会计政策的变更减少了杭钢股份合并利润总额2.75亿元。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宝钢股份、杭钢股份的会计变更在已披露的钢铁类上市公司年报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表是部分钢铁类上市公司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资料。(见表)
从以上的分析种,我们可以看到,若不是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进行变更,或是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进行变更,或是计提减值准备、处理各种损失,钢铁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还会更高。
3、冲回上年计提。由于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主观性很强,会计人员可以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应减少当期利润,即所谓的“除垢法”;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可以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应年度的利润。例如,通辽化工2001年报显示,除了当期坏账准备增加了2325074.85元外,存货跌价准备减少了1199330.00元,长期减值准备冲回了255000.00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完全没变,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冲回了5152866.82元,依靠这几项使当年利润共增加了4282121.97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76%。这种方法在亏损公司运用资产减值准备实现扭亏为盈时更为明显。
三、对策
我们通过以上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手段的分析,不难发现: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手段呈现多样化。在去年和今年两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证券市场狂跌了近1000点,至1300点左右才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起稳。现在投资者都在谈论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问题,同时全社会也在进行重建诚信的工作。随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关注程度的加强,盈余管理必将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因为上市公司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必将影响公司的当期及未来的利润,也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公平性,必将造成证券市场的混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必要的防范。主要有:
1、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会计准则是准则各利益相关方博弈的产物,本身就具有不完全性、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准则中不明确或含糊不清的规定,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还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以及适应会计国际协调和交流的需要,使准则具有适度的前瞻性,给予会计主体应有的选择空间。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虚假会计信息的判断标准,使得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难以区分,因此对有关法规、政策和契约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
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外部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和兼并市场管理,大力发展经理市场;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要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书来规定双方的权责利关系,要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负责CPA的聘任和交流,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形成牵制和监督机制。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理解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会计处理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对盈余管理和会计造假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操纵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要严格依法惩处。
3、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行体制,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机制,把好最后一道防线,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4、完善现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健全关联方交易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如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率、经营现金流量占当年利润总额比例等指标,通过增量考核,缩小操纵空间,提高操纵难度。特别是由于关联方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缺陷,控股股东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约束,利用控制权操纵关联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带有掠夺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文/于 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