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6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姜立梅

浏览次数

3991 次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界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而且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它与价值、资本、增长等理论联系在一起,对于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近年来的收入分配现状,可以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在国际社会,衡量政策效应和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基尼系数。其一般标准为: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也日渐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结果,1988年基尼系数是0.34,1990年为0.34,1995年为0.39,1999年为0.40,2002年为0.44。根据联合国公认的标准,2002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而且表现在城乡居民内部、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从业者之间的收入也存在一定差距。
  1、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我国由于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模式,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很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在1978~1985年的七年中,农民收入从平均每人133.6元,提高到了357.9元,而这一时期城市化改革进程缓慢,所以城乡差距不大,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1984年为1.71:1。1985年以后,中央政府决定加快城市改革步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以放权让利为中心,信贷体制改革伴随着再分配,地区发展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同时国家对企业财务关系方面的放权让利改革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完成了利改税、拨改贷等改革,试运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这些措施都倾向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期城乡差距明显扩大,中期略有缩小,但1998年以后又呈扩大的趋势,到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为3.11:1,达到历史的最高值。
  2、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根据测算收入差距的一般方法,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均呈长期上升的趋势。从城镇居民看,2000年,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5%的困难户的收入比上年下降0.03%,占总户数10%的最低收入户收入增长1.3%,占总户数10%的低收入户收入增长4%,占总户数20%的中等偏上收入户收入增长8.4%,占总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增长10.2%。同年,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户数10%的最高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3311元,与10%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达10658元,二者收入差距比为5.02倍,而1988年只有3.09倍。从农村居民看,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根据农村住户五等份资料看,2000年,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190元,是最低收入户的6.5倍,而1988年,高收入水平是低收入水平的4.8倍;高低绝对差距为4388元,比1988年的888元高出3500元,提高了2.9倍。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3、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各地区收入差距都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不同地区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差距的扩大上。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我国实行的是东部沿海优先开放的战略,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这虽然增强了东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也拉大了东部和中西部之间、沿海省份和内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198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上海)是最低的地区(陕西)的2.79倍,而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上海)是最低地区(西藏)的4.256倍。与农村一样,城镇居民收入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也很大。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相对差距来看,已由1990年的2.00倍增至2002年的2.229倍。
  4、高中低收入阶层差别明显。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收入分配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而造成了居民金融资产数量在居民家庭间的分布呈不平均的态势,并出现了差别日益明显的高中低收入阶层。一些行业从业者的工资长期居高不下,而另一些行业则长期居低不上。从统计资料看,我国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理想,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所占比重较小,全国城镇居民中这两部分人群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8.62%,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相对过大,全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占总人数的31.79%,中等偏低收入户占32.36%,两部分合计为64.15%。
  二、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原因探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由于市场机制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居民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合理的,它既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不平衡发展的结果,更与我国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在考虑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全社会的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了控制这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有必要对各类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农业劳动者与其他产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很快,但农民的收入增长却很慢,农民从种田中获得的收入增长已趋于停滞,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就变成了乡镇工副业或“外出打工”的收入。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差、灾害多等客观原因外,在政策和城乡利益分配方面还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之处。一方面,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下降明显,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对农业投入少、索取多的情形加深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缓慢,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鸿沟”未完全消除,农民进城不能受到公平的待遇,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低于城镇居民。
  2、我国地域辽阔,在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地区差距是收入差距的重要方面。造成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原来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等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生产要素配置的地理位置差别导致了成本——效率差别。另一方面,内陆偏远地区,信息较为封闭,历史上商业较不发达,教育水平较低,这本身又会造成市场机制的不发达、思想较为保守、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也是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一旦形成,又会出现“马太效应”,在一定时期内,质量高的生产要素会流向较发达地区,而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从业者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在10多年的时间里,行业间就业者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由于垄断行业租金导致的。另外,由于一些新兴行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使得该行业从业人员总体收入水平也高于一般水平,而那些依靠财政补贴的基础性行业以及竞争性行业,由于补贴减少和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增幅缓慢。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分层初步形成,收入差距明显拉开。     
  三、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1、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对个人收入差距问题,应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的,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收入单一,税收征管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是适宜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的调整,个人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有必要改进对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调高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外部环境治理,提高征管手段;完善税收体制,将分类税制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非经常性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继续实行分类计算征税。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出台,住房改革也已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虽然使一部分原来享受高福利待遇的人受到损失,但却更加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化流动。由于目前改革刚刚开始,各项改革措施未完全到位,局面比较混乱,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难以理解和适应,但这是改革时期必须经历的一个阵痛过程。为了尽快的从这个过程走向一个合法、有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改革的信心,深入持久地把改革进行下去,另一方面要抓紧时间建设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使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普遍的保障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减少弱势群体面临的风险的同时,帮助他们应对各种实际到来的风险,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风险防范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双重功能。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相比还有距离,但就我国自身的三次产业相比,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产业发展的步伐。这种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收入分配的悬殊。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传统产业则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的失衡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让更多的人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首先要更新其落后的机器设备;其次要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速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加传统产业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再次,应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式,这是发展传统产业的重要的软条件;最后,国家对于传统产业的发展不仅要给予物质、资金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和体制上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是农村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果。自从1984年市场导向的改革在城市推行以来,城市经济发展空前迅速,这不仅为城里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这是农村人口进城的直接原因。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收入分配的一大特征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有限,国家对农业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改善收入分配现状的重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其在城里赚得的收入大部分是拿回农村老家消费的,这就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另外,农村人口进城,拉动了城市消费,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姜立梅)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924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