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介绍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所包含的八大因素,以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同时,针对我国与46个主要国家中国际竞争力比较的情况,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几方面措施。
一、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与网路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深化市场经济、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为各国寻求未来发展、制定竞争战略和有效政策的重要手段。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是一个全新的量化的概念,由290个评价指标组合而成,用以反映整体国际竞争力。其指标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是要运用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去观察、测度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内容是建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的,包括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生产理论,这也构成了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的经济实力水平。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运行的系统合理,并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经济实力转化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同时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续成长,也就是要有长期发展的成长能力。这表明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要从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和发展。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每个要素由包括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这八大要素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具体功能。
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要素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次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含着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和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三大要素,反映的是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对于国际经济正基础的发育,都是由直接的重要作用。
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是两个不同但有密切关系的概念。综合国力主要反映一国的整体实力,它是国际竞争力蕴含的一个重要层次。国际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国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国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的成长能力。各国在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上可以有自己的途径,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激励人民奋斗发展的热情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受他国的影响,国际竞争力是在追求持续、最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下,通过竞争形成和促进一国的整体发展能力。
二、世界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十大工具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经过20年来对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深入影响,对于发达国家的领头趋势以及后来居上的成功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的研究,总结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十大黄金定律,它们是:(1)创建一个稳定且由发展空间的法制环境;(2)构造具有柔性和弹性的经济结构;(3)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4)对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优先投资;(5)通过减少小职工收入分配不公,强化中间阶层,确保社会结构的稳定优化;(6)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培养在国际市场上的张力(出口);(7)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两两之间的合理关系;(8)政府和行政管理要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上努力创新;(9)向教育投资,特别是在保持基本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的终身技能素质培训上的投资;(10)保持经济整体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间的有机平衡,维护公民追求的价值体系,促进国民财富创造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以及提升
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1993年世界转型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中,中国列世界第一位。但从整体看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不高,基础比较薄弱。1994年中国首次参加世界4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到2002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位次分别是34、31、26、27、24、29、31、33、31位。应该说,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发展和提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显著的。但是,在八大要素的竞争比较和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在每个要素竞争力内,也有较大的不平衡。如国民素质的优势主要是人口和就业,这两个因素在竞争力发展上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不平衡及不稳定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面临的首要问题。
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作者认为,要突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位一体的建设,以保持整体协调发展。具体来讲,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保持竞争优势,扩大优势范围,奠定竞争实力,带动整体提高。
1、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包括:持续高增长、低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应该说我们保持这些优势因素是没有太大困难的,但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某一指标的优势,问题是要使这些优势因素带动相关竞争因素积极发展,以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水平。例如,持续高增长必须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要以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和追求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为原则;而低劳动成本也要以市场价格为原则,消除人为地压低劳动成本。
2、扩大优势范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整体,然而它却包括各类不同性质的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管理因素;体制、机制因素;市场经济环境因素;核心竞争力因素;动力因素;基础因素。中国在扩大优势范围方面,第一要把现有优势因素转化为长期性优势因素,即消除短期优势的不稳定性。第二是扩大软性因素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因素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深入分析研究,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就能战胜一切。其中包括加强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提高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是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即加强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是逐步加强竞争力的基础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国民素质,为提高国家竞争实力服务。
3、奠定竞争实力。奠定竞争实力就是追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最根本的是增强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上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提高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从企业管理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企业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的实力。从产业关联方面,要确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追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建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科技推动方面,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本重组,开发资金渠道,加大R&D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我国的增加值创造力水平。
4、带动整体提高。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强调竞争的系统整体功能,这在国际竞争力提高过程中更重要。为了促进中国新世纪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几个重要的带动关系。(1)高增长带动竞争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基础的加强,关键是建立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关系。中国高增长中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惊人等现象必须彻底改变。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经济深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市场配置与调节资源的高效功能,寻求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基本关系的逐步形成。(2)启动高级人才的市场工程,主体内容是还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以及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真实市场水平,全面促进高级人力资本的市场化发展,推动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提高,带动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3)利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促进科技竞争实力的不断发展。(4)提高金融竞争力,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提高。(5)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在现代观念下追求全国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带动不同水平的竞争和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文/闻 乐 刘 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