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7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蒋 明 吴金文

浏览次数

3598 次

陕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提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各届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本文在对陕西省农民收入进行历史分析、构成分析、差距分析的基础上,从农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指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并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陕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农民的内涵。从规范的角度,我们借用国家统计局的比较明确的定义: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成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级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生、(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算家庭常住人口。
  2、农民人均纯收入概念。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计算方法:(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来源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收入形态划分可分为现金纯收入和实物纯收入。
  我们所讲的农民收入往往指农民人均纯收入。本文也主要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
  (二)收入分析(历史变化)
  第一阶段(1978—1985)稳定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为11.9%,最高年增长速度为1981年的24.6%,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即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
  第二阶段(1986—1992)波动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为9.9%。这7年间,前三年增幅上扬,后四年增幅下降。最高为1988年22.8%,最低为1991年0.8%。其中多种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阶段(1993—1996)为大幅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为20.2%,最高年增长速度为1994年的23.3%。造成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崛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务工人数猛增以及通货膨胀因素形成农户部分收入虚拟增长。
  第四阶段(1997—2000)增长下降阶段。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6.1%。最高年增速为1997年的10.3%,最低年增速为2000年的1%。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国企、住房、医疗、教育体制等)改革政策,居民预期支出增加致使消费不足、市场疲软、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多数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第五阶段(2001—2003)缓慢回升阶段。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为4.5%。国家从宏观政策上加大了支农力度,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产品价格回升等刺激了农民收入增加。
  结论:(1)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仍占有重要比重,但是它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03年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9%,但比重由1995年的75.1%已下降至2003年的54.9%,下降幅度达20.2%。1995~2003家庭经营收入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平均值为5.5%。(2)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其比重由1995年的19.3%上升至2003年的36.8%,上升幅度为17.5%。从其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可看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995~2003贡献率平均值为82.1%。(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但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1995~2003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对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平均值为12.4%。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内部原因
  1、自然灾害,特别是水利设施薄弱,影响了农民收人增加。陕西省水资源缺乏,农业基础薄弱,地域差异大。根据1956年至1997年42年水文资料,有关部门重新核算出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3.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补给量16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水资源量只相当于全国的52%,属贫水省份。特别是陕北和关中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地面积占全省2/3,耕地面积占全省80%,其地表水多年来总径流量仅有105.95亿立方米,是全省年径流总量413.88亿立方米的25.6%。全省水利设施不足,2002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比全国低15.4个百分点,一遇自然灾害,就会造成农业大面积受灾,影响农民的收人。
  2、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商品化,使农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更面临着实现“价值惊险一跃”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即能不能及时出售,能不能以不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的问题。农业生产周期长,而市场瞬息万变。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的小农,无法有效把握市场需求,更难以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势,难免出现盲目选择种植、养殖品种,最终“种啥啥赔”、“养啥啥赔”。
  3、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新的增长点。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种植业、牧业”三足鼎立的收入格局多年未变,2003年三者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1.5%,结构固化反映出收入缺少新的增长点。
  (二)农业外部原因
  1、人地矛盾紧张,富余劳动力转移阻力重重。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689.5万人,乡村人口2481.6万人,占67.26%,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6亩。人地关系越紧张,土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就越大于生产功能。尽管农业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农业效益低下的事实却日益突出。农业人口过多,造成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成本高,市场狭小,农民增产不增收。
  2、小城镇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陕西小城镇建设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但由于资金短缺,产业支持力度不强,小城镇建设还未充分体现其产业、资金聚集、劳动力、技术集中的功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非常有限。
  3、人的因素。根据陕西省统计局2003年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被调查劳动力的0.7%;中专文化程度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26.7%,初中文化程度占51.2%,二者占到被调查数的77.9%。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农民收入的制约表现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低,以致种田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收入难有较大的突破;农民在生产上多为行家里手,但在经营中多数是“门外汉”;农民素质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4、深层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建国后的赶超战略。众所周知,建国后我国照搬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确保工业化优先发展所系的原始积累资金,国家从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人为实行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隐蔽的获取工业化原始积累资金,这一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直延续到现在。据测算,1954~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中获取了5100亿元的巨大资金;1978~1991年剪刀差累计高达12329亿元,相当于同期农业生产总值的22%;进入90年代,剪刀差还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每年绝对额都在1000亿以上,这相当于本是贫困的农民每年向城市居民转移支付1000亿元以上的财富。
  (2)政策原因——支农政策不力和分配政策对农民歧视。首先,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然而我国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农业信息、科技、水利基础建设滞后、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其次收入分配政策上,最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固然首先是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关,但也与宏观政策的城市偏向有很大关系。
  三、几点建议
  (一)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正确性和传递的有效性,以及农民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的及时性都取决于农业中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我们应把对市场的研究和开拓作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摒弃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和流通一起抓。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和渠道
  1、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增强大城市对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对小城市、小城市对小城镇、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根据小城镇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观光旅游业;着力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各级政府要强化组织机构,主动与区内大中城市、厂矿企业、公司经常来往,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把劳动力市场建在本县、本市甚至本村;瞄准大众城市住户需求家政服务员这一庞大的市场,有针对性地培训素质较高的劳务人员;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和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
  (三)综合配套措施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是基础。明确界定土地承包权的性质,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如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继承权、抵押权等,有利于减少现行土地产权关系中内含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有利于使农民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也有利于在发挥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同时,推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2、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流通中介组织是解决大市场与分散小农户功效脱节的有效组织形式。应把流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导向,信贷扶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流通队伍,引导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发展建立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购销大户和经纪人,解决农民产前和产后的后顾之忧。
  3、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电力、交通等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硬环境支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充分利用WT0的“绿箱”政策,探索适应西部农村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搞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蒋 明 吴金文)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54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