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23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15/9/29

作者

□文/杨 萍 李豫新

浏览次数

492 次

陕西省对外贸易差异研究
  [提要] 近年来,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但各市区间差异比较大。本文通过利用总体差异指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差异风险指标基尼系数、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趋势的差异分析得出陕西省区域间对外贸易差异情况,结合各市区实际情况,提出缩小陕西省区域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区域贸易;差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与中亚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3BGJ024)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日
  一、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陕西省在西部开放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向西开放前沿的陕西省位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位置,被国家赋予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这些战略定位给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区域对外贸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区域对外贸易差异问题(吴乐英、苗长虹,2012)。李国栋、马树才(2007)采用1994~2004年中国各省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差异性,并且区域间的贸易差异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谢莹、李豫新(2012)分析了新疆五大区域间外贸差异情况,认为五大区域间外贸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则呈缓慢下降趋势。夏岩磊等(2013)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安徽省17个地区贸易情况,发现安徽不同区域出口贸易差异显著,但这种差异在逐渐减小。梁玢等(2014)利用泰尔指数法对2007~2012年全国各省服务贸易总额差距进行测度,得到地区间在服务贸易总额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呈扩大趋势。李静、谢润德(2015)利用我国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索区域贸易差距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结果得到区域贸易差距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具有倒U型关系。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方法,立足于陕西省战略地位和区域贸易发展实际情况,分析陕西省区域对外贸易的差异状况,并提出缩小陕西省区域对外贸易差异的对策建议,可为陕西省制定缩小各市区间对外贸易差异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参考。
  二、陕西省区域对外贸易差异分析
  按照行政区划,陕西省分为10个地级市和1个示范区: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榆林市、延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杨凌区。
  (一)总体差异分析: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第一,绝对差异分析。标准差反映了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用来反映陕西省各市区间外贸差距的总体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2001~2013年标准差由50665.33增加到了536365,年均增速为21.73%,并且标准差一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总体来看,陕西省各市区对外贸易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
  第二,相对差异分析。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是一个相对值,可衡量观测值离散程度,用来反映陕西省各市区对外贸易相对差异程度。从2001~2013年整体上变异系数的变动幅度虽然不是很大,由2.70增加到2.93,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又增大的趋势。由此可知,陕西省各市区间外贸的总体相对差异呈先增大后又减小再又增大的“N”型。(图1)








  (二)外贸差异风险分析——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度量经济不平等的主要指标,在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几何方法、平均差方法、协方差法、矩阵法,等等。本文借鉴基尼系数来分析陕西省各市区间外贸差异风险的程度问题。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的计算方法是(Fei CH,Ran is G,1974):
  G=■-■■(N+1-i)Xi
  G表示基尼系数,N表示市区数,Xi表示i市区的外贸额。X表示平均外贸额。利用此公式计算时,要先对对外贸易额从低到高排序,使外贸额大的市区在指数的计算中所占权重较小,外贸额较小的市区在指数的计算中所占的权重较大(魏洁,2008)。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地区间外贸差异程度越大。(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2001~2013年期间,陕西省各市区间对外贸易差异的G指数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又上升的“V”型变动趋势,G指数从2001年的0.8536下降到2007年的0.8197后又增加到2013年的0.8601,其中2007年的该指数值最小。这表明陕西省市区间对外贸易差异的风险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又增加的趋势,则各市区间的对外贸易差异程度是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动态势。
  (三)各区域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差异分析。以上通过对陕西省各区域对外贸易差异的分析,对过去陕西省各市区间外贸差异情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下面通过计算陕西省各市区2001~2013年贸易额的相对增长率vi来进行分析:
  vi=■
  将其作为陕西省各市区外贸发展的速度指标,并采用陕西省各市区2013年进出口总额(Pi)作为发展水平指标,然后分别和陕西省外贸额平均值比较,将陕西省各市区分为四种外贸增长类型(周民良,1997):





  繁荣型区域是指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持续上升的区域;上升型是指发展速度高于平均水平,而发展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具有上升趋势的区域;衰退型是指发展速度低于平均水平,而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具有下降趋势的区域;滞后性是指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并且继续下降的区域。按照上述标准对陕西省各市区进行划分,可以了解陕西省2001年以来各市区外贸在陕西外贸中的地位,以及未来区域对外贸易差异的格局演变趋势。(表1)
  由表1可知,外贸发展速度发展均值为1.97,高于均值的有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延安市和杨凌区,而其他市区均低于省平均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为183223.1,高于均值的只有西安市,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根据上述结果及其外贸增长划分类型可以判断得到,陕西省区域对外贸易外贸增长类型只有上升型和滞后型。具体的,属于上升型的城市有: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延安市和杨凌区,这些城市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但是未来促进陕西省外贸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属于衰退性的城市是西安市;属于滞后型的城市有:宝鸡市、汉中市、榆林市、咸阳市、铜川市。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陕西省对外贸易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先增大后减小又增大的“N”型。
  2、陕西省区域贸易差异程度呈先减小后又增大的“V”型变动趋势。
  3、上升型的城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延安市和杨凌区;衰退性城市:西安市;滞后型的城市:宝鸡市、汉中市、榆林市、咸阳市、铜川市。
  (二)对策建议
  1、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完善的交通运输设施不但可以降低对外贸易运输成本,可以增加两国之间对外贸易流量,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外资,所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就要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积极搭建互联互通平台,从而缩小陕西省市区间的对外贸易差异。
  2、根据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的特色产业,不但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开拓更多的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之间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而缩小区域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根据陕西省的资源分布特点,西安、宝鸡、渭南、咸阳、铜川五市以西安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建设装备制造业为主;杨凌区利用其雄厚的农业科技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延安和榆林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所以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汉中、商洛、安康利用自然资源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3、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优化贸易结构。关中地区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契机,以西咸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依托西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宝鸡、杨凌国家级高新区等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陕北地区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一体化,同时积极发展非能源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陕南地区着力打造生物制药、旅游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大秦岭,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从而缩小各市区间贸易差异。
  4、制定以缩小区域差异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应采取强制性手段,对汉中、商洛、安康等外贸发展落后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这些市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为这些市区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外贸发展;其次,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民营企业向这些地区投资,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外贸的发展,达到缩小各市区间差异的目的。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乐英,苗长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2.
[2]李国柱,马树才.区域贸易差异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8.
[3]谢莹,李豫新.新疆区域对外贸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9957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