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全面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清涧县为例,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并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6日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我国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广泛且不均匀,欠发达县域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多数县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不足;大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外向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普遍特征有:
第一,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主渠道不宽,且受制于自然、政策和市场。由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较差,“望天收”的情况比较普遍。欠发达县域农业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规模化经营严重不足,绝大部分仍是以家庭为主的、高度分散的小农民经济,加之科技水平比较低,信息不通畅,高质量、高价格的优质农产品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导致农业效益底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第二,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县域财源结构不合理,县乡财政困难。欠发达县域大多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县域财税结构失衡,县级财力十分薄弱。特色经济规模不大,发展缓慢。考察发达地区的经验,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壮大支柱产业。欠发达县域农业基础比较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形成资源禀赋的优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潜在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特色资源的发掘、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都还不够。
第三,城镇建设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以来,县域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一大批中小县城和乡镇,发展成为崭新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而且其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一些县城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扩大规模,城镇建设已经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由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且分布较散,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
二、清涧县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一)清涧县经济发展现状。2008年清涧县实现生产总值11.09亿元,同比增长53.4%,是2008年陕西省县域GDP增长排名第二名,也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一年。比2007年的7.23亿元,净增4.67亿元,增长幅度较大。2008年的GDP增速53.4%是2007年增速7.6%的7倍多。三年来,GDP年均增长32%,县域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2008年清涧县财政总收入2,633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02万元,同比增长33%,三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1,06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502万元。
2008年末清涧县人均GDP5,110元,3年净增2,1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86元,同比2007年增长4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67元,比2007年1,992元增长38.9%,比2006年1,844元增长47.9%。清涧县2008年城乡居民存款达10.7亿元,引资3.62亿元,已到位资金1.24亿元。
(二)清涧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清涧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清涧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经济平均水平和经济百强县相比,差距仍然比较明显,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第一,三大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经济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最薄弱环节。清涧县三大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0.9:20.5:38.6调整为“十五”末的31:21:48,继续维持着“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型”结构,与正常的“倒锥型”结构差距很大,第二产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软肋。由于建筑业直接依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又以红枣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农业受灾、百业受困的局面仍未摆脱。
第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三农”问题仍很突出。目前,清涧县与陕北其他县市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均落后于其他县(市)。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全县仍有未脱贫和返贫人口6.16万人,其中收入在625元以下的1.56万人,825~625元之内的4.6万人。“三农”问题仍很突出,扶贫攻坚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镇化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21.2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万人,占总人口的10%。因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城镇主要以210国道和清石线、清高线沿线呈树枝状分布,全县城镇化水平仅达14.8%。长期以来,城镇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消费水平低下,且二三产业基础差、水平低,难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三)清涧县经济发展思路
第一,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围绕“红枣产业强县,粉条生产大县,石材加工明县”目标,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全力提升经济总量。对于红枣产业,以打造“西部红枣第一县”为总目标,按照基地规模化、加工精细化、市场品牌化、产业特殊化思路,全面提升产业建设层次,真正做到以红枣为主的“一县一业”专业县。
第二,坚持发展民营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拓展领域。按照“承载靠园区、引领靠企业”的思路,构建起以大型特色企业为骨架、以中小企业为血肉的县域工业体系,重点在三大特色资源精深加工领域和第三产业领域;二是创新模式。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加工项目,积极引导产业向集群发展、项目向园区集中,让有实力、有能力、想干事、会干事的企业,试行领办创办工业园区,实现基地、农户、企业与政府的有效对接。
第三,推进县域城镇,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思路,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积极探索、寻求突破。一是做大县城。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加快旧城与岔口新城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及时、有效和精细管理;二是发展城镇。依据全县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产业园区化、环境生态化、生态景区化、城乡一体化为方向,统筹规划县域城镇建设、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功能区,形成一批辐射、集聚、带动能力强的样板示范。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欠发达县域经济大多是农业大县,农业在三产中比重高,但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且在国家稳农保粮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强制压缩农业比重,未必就是好的选择。如果引发粮食安全危机和主导性支柱产业萎缩,带来的灾难就不可估量。
第一,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集中和集约化经营。土地制度是农村一切制度之根本,对于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养家糊口”的生产要素,也是为其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载体。土地承包权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是农村最大的民生问题。深化农地产权改革,目的在于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和效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现有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一批投入产出率高、发展势头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以扶持,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二)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建设。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培育主导产业,搭建壮大区域经济的新平台,凭借特色闯市场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路子,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了产业集聚,加快了优势产业区域的形成。并且注重提高“一村一品”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加强高效农业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引进,突破产业的技术瓶颈;三是支持和鼓励各类农技人员以科技入户、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发展现代企业。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体,是“丰衣”的必然路径。一是要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以扶持和关爱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环境,改进服务水平,努力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二是加大投入。将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与发展县域经济的贡献情况直接联系起来,引导更多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为强县富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改造。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之所以欠发达是因为技术缺乏、技术型人才缺乏。西部欠发达地区要通过项目“引智”,开发、培育、提高科学意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要增强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向技术创新寻找出路。欠发达地区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以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尧林.富县——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曹军会.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