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2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5/9/29

作者

□文/吴 蔚

浏览次数

1198 次

内蒙古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提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在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关系到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内蒙古农民收入现状入手,分析影响其收入增长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制约因素;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9日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自治区,截至2010年年底,内蒙古的城镇居民为1,293.45万人,占内蒙古全区人口的比例为53.4%;内蒙古的农村人口为1,128.62万人,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3.2%,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46.6%,农民的比重大约占总人口的一半,而农民的收入增速缓慢将导致农民的消费水平低下,将不利于内蒙古经济的增长。目前,内蒙古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内蒙古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内蒙古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不容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内蒙古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内蒙古农民收入现状
  (一)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表1)从表1中可见2011年以前之前,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不大。但进入2012年以后,横向差距开始出现并逐步加大,至2014年,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同全国的差距已扩大至489元。
  (二)内蒙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析。(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2008年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606元,2014年达到5,222元,7年间增加了2,616元。2008~2014年7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48%,而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24%,比全国低0.24%。总之,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且不稳定,如2011年增长达18.28%,而2013年、2014年增长也只有6.05%和5.75%。
  (三)内蒙古农民收入来源状况分析。(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以家庭经营纯收入为主要来源。2014年这一比例为76.46%,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66%。在内蒙古人均纯收入中,劳动者报酬收入所占人均纯收入比重较小,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5.02%,而内蒙古为16.92%,比全国低了18.1%。在内蒙古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每年增长幅度不大,而且所占比重更小,2014年仅为4.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由以上分析可知,内蒙古农民收入还是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收入渠道狭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农民的收入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相比,呈现绝对数低、增速缓慢的特点。而且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生产性收入占绝对比重,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显然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农村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要深入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寻找新思路、新办法、新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内蒙古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因素。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自然因素有着很大的影响。处于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有以下因素影响农业生产:
  1、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处于较高的纬度,加上季风环流的影响,导致降水量严重不足并且变化频率较大,降水呈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规律。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及赤峰地区南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而西端的额济纳旗年降水却不足50毫米,干旱严重,极大影响农业生产。
  2、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土地比较贫瘠,是全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国荒漠化涉及471个县,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就占76个旗县,内蒙古自治区土地的贫瘠并且日益荒漠化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最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相当严重,其中旱灾对农业的影响尤为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经济因素
  1、政府投入不足,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政府财力困难,近年来内蒙古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沙漠化得不到有效治理,农业环境得不到保护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不仅使农业缺乏现代化的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滞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而且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最终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农产品销售市场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价值实现问题,进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循环和农民的收入。内蒙古农产品销售市场上自然存在着“卖难”的问题,由于农村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牧民对生产缺乏预见性,广大农户对一些农产品要么不生产,要么大家都生产,对信息掌握少,决策缺乏依据,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市场不健全、农产品流通组织性差、农产品营销观念和手段落后等方面。缺乏市场信息指导是使许多农民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重要原因。
  3、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下降,是内蒙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最直接因素。从生产成本来看,成本越高,农民收入越少。尤其是进入2009年以来,由于通货膨胀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上升,这势必对农民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农业生产资料,诸如农药、化肥等价格不断上涨,其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农产品价格的涨幅,再加上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4、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差。内蒙古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影响了农民增收。由于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还比较大。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较少,低下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二三产业用人的需要,进城务工只能选择“力气活”,就业选择面太窄,收入也低。农民目光相对比较短浅,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这种短期行为必将限制农民在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促进内蒙古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贫开发
  1、支持内蒙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内蒙古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系到内蒙古经济的全局。因此,目前改善内蒙古农业生产条件的重点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支持农村电力和道路设施,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农田以及防洪设施的建设和保护。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支持农业科研发展。近年来,由于内蒙古地区林木过度砍伐,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致使生态环境严重被坏,这也是内蒙古农民贫困的原因,而且还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内蒙古地区应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恢复植被,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前提下,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农民建设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同时,财政应大力支持研究开发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良种,推行优质高效种养模式,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完善农村推广体系,尤其应大力支持建立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议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并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供求、生产、气候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以免出现好收成却亏损的情况。
  4、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的二三产业,以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等问题。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有工业优势的地方,可整合资源建立工业区,有种植优势的地方,可以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应取消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收费行为,为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为此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基本救济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既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又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标志,更是农民应当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也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
  2、建立农村基本公费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由于收入低,不少农民小病不看,大病小看,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于费用高额的大病和重病,如果各级政府和村集体能负担一半,再加上社会的捐献资金,将会大大减轻病人家庭的负担,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尽早尽快建立农民大病、重病专项基金。
  3、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农村家庭子女减少,养老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开展养老保障。实行家庭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方式,财政给予一定的资助,同时依靠农民自身及农村自身的资金积累,是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途径。
  (三)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民队伍的素质。资金短缺是内蒙古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国家和本地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内蒙古农村教育的投资,同时也应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使广大农村适龄儿童有学上。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需要对农民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要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适合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劳动者。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能够顺利转移,进城农民的就业途径才会拓宽,农民才能实现增收。
  3、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力度,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避免农民因不懂法而违法犯罪。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尽力引导教育农民树立现代思想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和创业观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晓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J].南方经济,2008.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林卿.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85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