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2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5/9/29

作者

□文/陆俊杰 臧 新

浏览次数

728 次

标准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
  [提要] 本文用物流产业标准数量衡量其标准化水平,并将物流标准数量进一步细化为运输标准数量、仓储标准数量和包装与信息标准数量,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实证分析标准与物流产业低碳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物流产业标准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标准通过影响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等三个环节显著地降低了单位物流产值的碳排放量。最后就我国物流产业如何利用标准以提升产业低碳化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标准;物流产业;低碳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和安全物流运营管理”(项目编号:7139033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外资的区域转移、集聚与城镇化的渐进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3YJA790147)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31日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攀升,碳排放总量更是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份额近三成,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过欧盟,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产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必将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对物流产业的低碳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标准已成为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有力武器。从长远来看,低碳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的新思维,而标准将会为这种低碳模式注入强大的动力。
  目前,不少学者都对产业标准化进行了研究。Swann(1996)对标准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了标准能够促进贸易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结论。邓智团和刘瑶(2010)以我国信息产业为例,运用协整关系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技术标准能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标准的制定同样可以促进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张宝友和朱卫平(2013)基于我国物流产业“运输、通讯”两部门标准化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兰洪杰和王耀球指出规范物流标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更是使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接轨的重要手段。
  从标准角度来研究物流产业低碳化的文献并不丰富。在理论方面,认为运输工具和载货平台的标准化能够提高物流产业装载效率,进而降低物流成本,并间接地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Aronsson(2006)和吴文娟(2013)都认为通过制定标准,一方面可以整合零散资源并在运输方面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货物周转效率,减少因仓储而产生的碳排放量。而在实证方面,规范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在基于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物流产业碳排放和标准化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标准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
  二、标准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机理
  物流产业碳排放的途径主要有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因此标准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主要是从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这三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标准有利于运输环节形成规模经济。“多、散、小、乱”是我国物流产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分散的物流体系降低了物流产业整体的运输效率,更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标准的实施可以淘汰落后的物流企业,扩大先进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使企业内部形成规模经济,降低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同时还可以将各地散乱的小规模载货量合并起来,通过集中运输不仅可以使运输总成本减少,更可以降低运输单位货物的碳排放量。总之,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能够在多个方面规范运输环节,使它能够更加专业有序的进行,从而能够在更大规模上开展联合作业,降低整个物流活动的碳排放量。
  (二)标准有利于仓储环节实现技术创新。我国之前仓储设施建设因为无标准可循而成为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的一大难题。随着仓储环节标准的不断完善,仓储中心的建设与之后的运营维护都会向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标准的制定能够为仓储环节的选址布局与设备能耗提供基本的技术框架,当一个企业不能达到行业规定的标准时,它除了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标准的上升之外,就只能被市场淘汰。因而,标准的制定能够引导并激发更多的物流企业投身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利用。由于产业关联效应,物流产业整体产业标准的上升必将对上下游的其他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大规模的低碳化。
  (三)标准有利于包装和信息处理环节消除信息不对称。物流产业是制造商、批发商、分销商等多个参与主体进行交易的媒介与纽带,标准的缺失容易使各参与主体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发生重复配送、重新包装等问题。我国物流部门之间信息标准的不统一是造成物流活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大大增加了物流作业的交易成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物流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了统一的行动规范与制度安排,通常一个能够遵循行业标准的企业更有可能参与一项合同投标并成为潜在的供应商。总之,物流标准的制定有利于避免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但增加了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更促进了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目前,由于物流产业没有直接的能耗数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数据,本文选取物流产业中能耗量最大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及仓储的能耗量来近似替代物流产业的能耗量,并根据徐国泉(2006)提出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C=Ei×?兹i×?着i来测算碳排放量,其中C为能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耗量,θi为第i种能源换算成煤的系数,?着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本文仅列出2006~2010年的计算结果,见表1。(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煤炭、焦炭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余能源的碳排量都近乎是逐年增加的,这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有关。另外,考虑到我国物流产业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长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的,用单位物流产业总产值的碳排放量作为衡量物流产业碳排放水平的指标更具科学性和代表性。单位物流总产值的碳排放量越低说明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越良好。
  “物流标准数量”来源于工标网(http://www.csres.com),为了验证标准是否通过影响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来促进物流产业的低碳化,本文根据ICS国际标准分类总目录将“物流标准数量”进一步细化,选取与物流产业相关的“03.220运输”、“53材料储运设备”、“55货物的包装和调运”和“35.240.60信息技术在运输和贸易中的应用”标准数量分别代表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的标准数量。
  总体来看,物流标准数量逐年增长,由1996年的281个增长到2010年的1,419个,增长了4倍;具体来看,运输环节的标准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由55个增长到483个,增长了近8倍;仓储环节的标准数量由168个增长到643个,增长了近3倍;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的标准数量也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物流产业碳排放水平与物流标准总数以及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的标准数量都呈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物流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完善可能推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当然,上述研究结果仅建立在直观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物流标准化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是否真正存在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还依赖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四、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9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拟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方程:
  log(Cemiss iont)=Ci+?琢log(Agdpt)+?茁log(standa rdt)+?滋t
  t=1996,……,2010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物流产业碳排放水平”(用“Cemission”代表),解释变量为“物流标准数量”(用“standard”代表)。为了进一步验证标准对我国物流产业低碳化的影响主要是从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这三个环节来实现的,将“运输环节标准数量”(用“YS”代表)、“仓储环节标准数量”(用“CC”代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环节标准数量”(用“BZXX”代表)分别替代物流标准数量(standard)并代入回归方程。考虑到物流碳排放水平还要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Agdp”代表)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方程中。为了降低数据间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物流产业碳排放水平(Cemission)、物流标准数量(standard)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进行了对数处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的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统计局并基于1996年的不变价进行了平减处理,回归结果见表2。(表2)
  四个模型回归结果的F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R2与调整的R2也都大于0.89,说明模型的设定较好。具体来看,standard的系数为-0.545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即物流标准数量每增加1%,单位物流总产值的碳排放量会减少0.5458%,说明我国物流标准数量的增长显著推动了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结果符合预期;YS的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CC和BZXX的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符号都为负,说明运输环节、仓储环节、包装和信息处理环节标准数量的增加也显著降低了单位物流总产值的碳排放量,结果符合预期。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本文用物流标准数量来衡量我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我国物流标准数量与物流产业碳排放水平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标准通过影响运输、仓储和包装与信息处理这三个环节显著地降低了单位物流产值的碳排放量。
  (二)政策建议
  1、加快物流产业标准化建设,改变标准化工作滞后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物流产业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努力构建完善且富有竞争力的国家物流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国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尤其要深入到影响物流产业碳排放的各个环节,只有落实各个环节的标准制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目标。另外,也要积极引导企业制定自己的企业物流标准,鼓励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靠拢,从下往上提升整体的标准水平。只有标准上去了,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上去。
  2、积极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拓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应走国际化的道路,只有积极的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在全球市场上拓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市场份额,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同时,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已渐渐取代传统贸易壁垒,成为新时期贸易保护的有力武器。相关部门在制定物流标准的时候要积极地向国际标准提升,只有高标准、高起点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将低碳思维引入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标准的制定不应仅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还应将环境成本纳入整个标准体系的制定中去。尤其在低碳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低碳化已成为新的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低碳的价值并不局限于能源的使用效率与污染物的排放方面,而更多的在于由低碳思维倒逼出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要想在未来占据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必须将低碳思维引入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去,以此激发出更具创新活力的标准,这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尤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Swann G.M,P Temple,M Shurmer.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The British Experience[J].Economic Journal,1996.106.
[2]邓智团,刘瑶.技术标准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中国信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4.
[3]张宝友,朱卫平.标准化对我国物流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6.
[4]兰洪杰,王耀球.谈我国物流国家标准体系表的建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Aronsson,Brodin.The environment impact of changing logistic structur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1.21.3.
[6]吴文娟.现代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产业的影响作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7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