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7期/市场营销/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顾仲恺

浏览次数

3006 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构想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广义上的东北亚经济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地区、蒙古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然而根据当今国际形式和学术界的主流上那个gg,笔者认为根据经贸合作额度和频繁程度上东北亚经济圈的狭义定义只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而本文的论述重点将围绕后者。当今亚洲的“10+3”其实是三个“10+1”,虽然中日韩三国分别在谋求同各自的贸易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但由于三国之间制度性合作发展相对缓慢,无论在全球范围还是在东亚区域内,中日韩三国还没有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协调和讨价还价的力量。这种状况与中日韩在全球和区域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也不利于三国之间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加速发展,虽然东北亚各国在发展阶段上有差异,但是它们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因此东北亚各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见表)。为了自身的发展,东北亚各国均有意愿加强互相的经济合作,顺应区域整合的形势,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当前东北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GDP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占亚洲的70%以上。同时,东北亚区域还将形成一个有持续购买力的世界级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形势也正在发生着新变化。首先,它体现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在关税、商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有利形势使本国贸易地位得到增强;其次,东北亚经济区各种市场和资源之间出现竞争和合作的新关系;再次,东北亚经济区主要国家更加重视自有技术和技术创新。
  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构想
  区域合作总是要有一定的机制做保障。在当前东北亚经济区贸易合作的新形势下,中国可以考虑统合现有的各种渠道,逐步建立起能够发挥统一协调作用的合作机制。政府机制要有,民间机制也要有。应该有决策机制,也要有咨询机制,建立起这样一些机制,对于有条不紊地启动和推动区域合作至关重要。
  1、东北亚地区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很显然条件还不成熟。有的学者建议选择由日本提出“雁行模式”。所谓“雁行模式”是日本在其东亚经济圈构想中提出:为了促进这一“经济圈”的形成,东亚应沿着“雁行发展模式”在“经济圈”内形成新的分工体系。但稍加分析即发现这一模式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颇不适宜。
  第一,东北亚有中、俄、日三个经济实力很强的大国,其中哪一个大国作为头雁都不现实,也难以为另外二国所接受;
  第二,雁行模式片面地突出了生产领域垂直分工这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分工体系。处于雁行尾部的国家在经济分工合作中难以摆脱不利的境地,从而违背平等互利原则和共同繁荣目的。
  第三,雁行模式违背世界经济发展中后来经济起飞国家利“后发优势”赶上超过领先国家的历史事实。例如,目前雁行形态已发生变化。非耐用消费品先是“四小龙”超过日本,进而到90年代中国与东盟又超过了“四小龙”,耐用消费品进入90年代后,日本“四小龙”呈下降态势,而中国和东盟正迅速缩短与日本的距离。
  2、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并存。在国际经济合作范围内,双边合作是最普遍、最易于推行的模式。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双边合作是常见的形式;即使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如实行政治与经济分开、民间与官方分开、地方与中央分开的原则,双边合作也是可行的。如日俄抛开北方领土争议(政经分开)的双边合作,日朝未建交前的双边合作以及甚至朝鲜北南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都有开展的可能性。至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地区)双边合作,正在积极进行。当然,随着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合作模式不会停留在双边合作形式上,一定会向多边合作发展,从而形成双边与多边合作共存。为了推动多边合作的进行,一开始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增长三角地区如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图们江地区由东北亚各国家实行共同合作,联合开发,如同新加坡、柔佛、廖内增长三角地区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联合共同合作开发那样,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起步阶段的实施步骤之一。
  3、区域合作的内外结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起步时期,应着重区域内各国(地区)之间的合作,使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资金、技术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在区域内合理配置。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不应也不可能是排他性的封闭式区域合作,必须加强同亚洲其他国家以及美、欧、非洲等各国和经济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为东北亚地区是个资源丰富、急待开发的地区,单靠区域内自己的力量来达到迅速开发的目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以东北亚地区内国家(地区)的合作为主体,同时广开门户吸取和招徕区域外的有关国家与地区参加,形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内外相互结合的模式。
  4、中、日、韩共同组成自由贸易区(FTA),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想模式。在三国之间建立FTA,将会推动三国国内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企业制度等方面的结构调整。从产业间的分工来看,日本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领域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和制造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韩国则将介于两者之间。从产业内的分工来看,在一些高附加值产品和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产业内,三国间将会在产业链的不同生产环节和差异化的产品间开展分工合作。建立中日韩FTA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理想的模式,它符合三国的长远利益,这已经得到三国政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日本综合开发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中日韩联合研究项目研究表明,如果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中国GDP增长率提升效果是一点一至二点九个百分点,日本为零点一至零点五个百分点,韩国为二点五至三点一个百分点。
  三、中国参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1、双边合作,之后统合。从国家的根本利益着眼,冷静、理性地处理各国关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均衡发展中日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扩大合作空间,如在反恐、区域合作、环境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扩大相互依存度,减少相互对立因素;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朝、蒙、俄等国首先进行某种形式的双边合作,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等制度化合作机制,之后在适当时机将多个双边协议进行统合,逐步由双边合作扩大到全区域合作。
  2、要加强研究和深入了解对方,加大研究对方的力度。重视人与文化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将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赖关系落到实处,以经济促政治,以文化增理解,进一步发展相互合作关系。
  3、政治家要有全面驾驭和推进两国关系的胆略和处理问题的高超手法。大力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应对两国关系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超越两国关系,将它放到世界格局中予以思考的能力。世界格局和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站在战略高度,加强合作,重视民间交流,为繁荣各自、繁荣亚洲、繁荣世界,发挥一个大国应尽的作用。
  4、中国能源安全政策,也是中国新世纪国际安全战略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能源安全政策的制定,也要考虑到与亚洲能源短缺,特别是东北亚国家的合作。日本一次性能源的80%以上依靠进口,对海上通道,特别是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严重。为了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日本政府对印度洋及中亚国家投入巨大资金,而中亚地区政治的长期不稳定性,又往往使日本在中亚的投资效果事倍功半。而中国目前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将可能对日本提供一条最安全、最便捷和最节省资金的能源进口线路。因此,我们应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更多地吸引日本投资,使日本与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产生更多的共同利益,并在共同的能源纽带中建立信任和更为实质的外交合作,这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中亚的和平与稳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学者曾撰文呼吁日本与中国“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不管中日在能源安全问题的认识上有多少差异,我们对此构想都可予以积极回应。
  5、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之一。作为中国主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矿产资源丰富,也是著名的粮仓,发展潜力很大。随着中国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经济活力将进一步显现,对外合作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搭建一个高层次、权威性、具有影响力的对话平台,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完全符合本地区各方的共同利益。山东省是中国邻近东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省,东北亚地区是山东对外经贸合作份额最大的地区,不断加强其与东北亚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自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层次,是山东省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文/顾仲恺)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851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