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7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潘洪华 陈志新 徐 杨

浏览次数

2038 次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探析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查资料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被审查资料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可能将被审查资料中所有的错报或漏报都审查出来,所以审计风险始终存在。但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过程中,又总是希望通过执行合理必要的审计程序,尽可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这就需要充分考虑重要性的影响,以此来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
  一、重要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判断的允许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大小。举例来说,比如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1万元,则意味着低于1万元的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出高于1万元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另外一项重要性水平定为8千元,则审计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量来查出高于8千元的错报或漏报。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的审计工作量越大。
  二、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做出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审计步骤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重要性与审计工作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工作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工作风险就越高。但同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当我们做出重要性水平数值这个决定时,我们已经承受了风险,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机会风险。显然机会风险与重要性水平成正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机会风险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机会风险越低。最后,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风险与机会风险的简单综合(加法),此时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就已不再是简单的正向或反向的关系了,重要性水平高,机会风险高,但审计工作风险低;重要性水平低,机会风险低,但审计工作风险高。由此可见,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三、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何合理的确定重要性水平是整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各审计机构定位的重要性水平普遍不够低,这样虽然承受的审计工作风险较低,但机会风险较高,对外表现的审计风险仍然较高,实质上没有规避审计风险。笔者以为,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人是决定因素。因此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出发点。审计机关管理层应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氛围来约束和激励审计人员,把审计单位定位为具有良好信誉的专业性服务机构。一是要要求每名审计人员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有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要廉洁自律、团结协作、服从大局,工作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二是审计机关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从承接审计事项、风险评估、制定计划、到督导审计外勤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控制程序和措施。在政策制定中,应尽量考虑到制度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同时,审计机关应在内部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对审计质量工作全面进行量化和细化,制定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审计质量认定标准。有效执行既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参照质量标准体系是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制度保障。三是要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经常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不断总结提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如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
  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讲是降低了重要性水平,这样虽然提高了审计工作风险,但只要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由此减少的机会风险一定大于审计工作风险,也就从审计人员这个主观因素上控制了审计风险。
  (二)处理好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关系。一般地讲,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正比关系,即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但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论情况,我们不能仅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加关注于取证成本。取证成本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审计实施方案、事物的表现程度、取证方法、取证的难易程度等。当取证成本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在取证成本较低时,根据谨慎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重要性水平定低一些,多取得一些证据,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根据取证成本,通过调节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的关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当今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受托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提高审计成本,降低重要性水平,以此来规避机会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意义。
  (三)灵活运用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原则的表现形式,具有实践意义。因此重要性水平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从实践上讲,审计初期设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的主观初评,这具有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来适当调整重要性水平,以求重要性水平设置的合理与适度。从空间上讲,重要性水平可以根据报表层次、账户层次、会计分录层次而分别设定,这样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整体的审计风险就有了详细的测试和评估标准,为履行审计程序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准确的依据。当然,重要性水平往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着交织,同时外界经济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因素。这样我们就必须灵活的运用重要性水平,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的加以调整,以求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最佳配比。
  (四)严格履行审计程序。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对审计人员工作量的限定,它与执行审计程序是相互独立的。具体来讲,如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低,说明该项程序可能引起的风险较高,需要增加审计步骤和工作量,以达到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反之,如果一项审计程序的重要性水平设置较高,则可适当减少审计工作量,但无论重要性水平设置为高或低,审计程序必须严格履行。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审计程序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测试,并用图表或语言进行描述,同时对客户每个流程的控制措施和薄弱环节进行分析评价,作为客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信赖的依据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样本采集量大小的标准。在实质性测试中,应通过对符合性测试的评价,调整具体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增加对控制薄弱环节的审计程序,如增加抽取的样本量、扩大函证的范围、实施相应的替代审计程序等。这样,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文/潘洪华 陈志新 徐 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10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