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8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张 云

浏览次数

2396 次

论跨越式发展
  我国“十五”计划强调未来五年的发展是跨越式发展。明确这一战略的内涵,从理论和经验相结合的角度阐明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与条件,对于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跨越这一术语用于经济学文献中,最早是指技术跨越。所谓技术跨越,是指落后国家(地区)在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在产业主导技术能力和水平上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直至进入国际技术领先者的行列。技术跨越一般发生在技术经济范式发生转换的时期。中国的印刷技术从第一代铅字印刷技术跨越到最先进的激光照排,我国的通讯技术直接越过了模拟制式而采用数字制式,都是技术跨越的成功实例。
  在技术跨越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跨越式发展这一崭新的经济学概念。所谓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指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为追赶先进国家(或地区)或确立自己的经济领先地位,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助推,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战略选择。这种赶超主要体现在量、质、时、空四个方面。从量上说,实际GDP和潜在GDP的超常增长是跨越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从质上说,GDP的持续性超常增长必然伴随经济投入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经济产出结构的加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大幅提高和增长质量的明显改进,这意味着一国经济的质的飞跃;从纵向说,跨越式发展意味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明显缩短,其结果是时间的跨越;从横向上看,跨越式发展意味着一国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在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相对地位得到提升。
  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以技术跨越为基础和核心的。科技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生产力水平及其进步。在有高技术参与的情况下,原本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而“夕阳西下”的产业,有可能在发展速度和回报增长方面克服颓势,重新焕发青春。当然,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需要顺利地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被市场所接受的产品的过程,才能使科技跨越成功地带动生产力跨越和经济跨越。
  二、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区域系统内部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
  1、知识:当前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和组合过程。从稀缺度和贡献度上看,知识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自然资源和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递减的,因而,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努力和知识的作用。知识可分解为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管理。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结果,知识并非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科学家好奇心的产物,而是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也就是说知识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当事人用于研究与开发、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式发展,本质上是要缩短知识差距,就是要扩大知识的生产总量,加速知识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2、创新:经济发展的本质动因。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是以特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以市场机制为转换媒介,促进技术的扩散和主导产业的增长,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最后以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创新是联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因。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说明,就一个产业来说,价值链的延续只有从依赖自然禀赋和物质资本扩大的阶段发展到创新推动阶段,才能使价值链的延续产生飞跃,引起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创新本质上是对知识的生产和运用。企业将从外部获取和自身创造的科技知识与管理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就意味着创新行为的出现。企业的创新行为不是指一般性的技术发明,而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是“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它有五种存在形式,包括引进或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以及实现企业组织管理形式的变革。某一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上的重大变革,会给它带来超额利润,引起周围其他企业的纷纷仿效,在这种知识的扩散过程中,整个产业的技术得到提升。技术创新提高了投资的收益,行业平均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吸引其他产业的企业加入进来,扩大了行业的投资和生产,而这又会加速知识的积累与技术进步的进程。在这种正反馈中,产业系统出现增长的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这一行业成为增长率高于社会平均增长率的主导部门。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关联效应,主导部门的创新成果在产业间得到扩散,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发展。当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达到一定程度,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就会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必然要求制度发生变迁以适应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制度均衡状态,成为下一次技术创新的既定框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这种流程中得到实现。
  (二)从区域间对比与联系看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机制。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是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加速实现区域内部系统发展的机制外,还涉及到区域间的对比与联系。
  1、利用后发优势获取先进技术和制度经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所有的后起国来说,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首先表现为一种模仿和采用先进国家已有技术的过程。通过对系统性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干中学”中提高技术能力,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型创新,不失为一条低成本、低风险、高起点、高收益的技术跃进捷径。获取技术知识的来源有:购买专利,合作研发,通过人员交流获取隐性知识,通过购买机器设备获取嵌入式知识,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来获得技术转移和知识外溢效应,等等。制度、规则作为一种知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共通性和示范性,也是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加以学习和仿效的。比如,市场经济制度在发达国家历经200多年渐进的建构与演化过程才得以形成,而完善的市场运行、监管制度与规则一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起国就可以学习与模仿。
  2、利用新技术革命浪潮发挥技术的“跳跃”效应,是落后国家(地区)实现由“追赶”到“超越”的重要一环。在大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般发生在先进国家(地区)。但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时期,先进国家(地区)未必能保持创新势头。这是由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跳跃效应所决定的。当新的技术突破来临时,那些在上一轮技术进步中领先的国家,以前的技术经验难以迅速地移植到新的技术中,其市场优势也不能自然延伸到新的领域,这样,导致各个国家重新在同一技术起点上开始新的竞争。并且,原来的领先企业在前一轮技术范式中进行的大量投资都会转化为高昂的沉没成本或转换成本,它在进行理性的决策时,往往不重视或不愿采用新技术。这就造成某种形式的技术锁定和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全部公司的理性决策最终导致领先国家因为不采用新技术而被落后国家超越,产生国家层面的群体决策非理性。而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它们在旧有技术和产业中没有优势,转换成本低,没有观念和利益上的束缚,所以有更强的动力采用新技术,可以以技术跳跃的方式实现跨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不同,将会使经济增长出现不同的轨迹和多重稳定状态。利用知识经济这一把“双刃剑”,缩短与先进国家的知识差距,使我们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跨越式发展的实现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世界性科技革命浪潮是落后国家或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和客观条件。从经济发展史上看,凡是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国家,无一例外地是以科技革命为契机,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实现技术跃进的。比如,英国研制蒸汽机花费了70多年时间,而美国从工业革命一开始就引进了蒸汽设备。由于美国工业革命的起点是建立在英国工业革命的终点上,所以它将两次科技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跳跃式赶超英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许多高新技术一般3年到5年便更新一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一定具有绝对优势,“跳跃”效应更为明显。我们有可能一步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站在与发达国家同一起点之上。
  2、要有有效的创新体系,使得企业、研究中心、大学和其他组织能够有效互动。利用后发优势获取知识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加强对知识的学习、模仿和吸收能力。因为知识的转移不同于物的转移,知识必须经过人的理解才能被真正掌握。二战后,技术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往往是在技术推力和市场需求拉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这就需要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才能利用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全球知识存量创造和扩散技术。
  3、受过良好教育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是获取、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主体条件。知识掌握在人的手中,知识创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20世纪50年代,韩国与加纳人均国民收入相差无几,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时,前者的人均国民收入已是后者的6倍,而其中的收入差距一半以上可归因于韩国在获取和利用知识上的成功。
  4、合理的制度安排是鼓励知识创新的制度保障。体制和制度应能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动力都在于创新的结果能给创新者带来预期的纯收益,因而都须遵循成本定价准则。二是开放性。在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增加知识发展进程的开放度,促进生产要素、商品、信息在国内外的自由流动,才能促进知识的扩散、吸收和利用。三是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具有远见卓识、驾驭能力和领导权威的政府。首先,政府需开创一个鼓励知识创新的良好环境,对技术知识的创新者和诱致性变迁的创新主体提供必要的创新激励和创新报酬,以弥补知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初期,私人企业实力薄弱,政府有必要替代企业家来完成某些职能,如组织重大共用技术的开发、组织合作研究等。其次,政府要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职能,学习和创造政府管理的知识,力争成为“聪明的管理者”。(□文/张 云)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82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