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26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15/12/1

作者

□文/曹 钦

浏览次数

841 次

苏州科技体制改革成效与不足
  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由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科技组织的结构和布局体系、科技市场管理体制等构成。苏州的科技体制改革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助推”的总体思路,通过破除创新发展中体制机制的桎梏,加快科技创新高端化、国际化、市场化、集约化的步伐,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改革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形成全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苏州市积极响应,在各个时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以改革谋发展,通过科技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苏州科技发展的成效
  (一)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目前全市大中型内资工业企业已普遍建立了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标准产业化;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构建利益共同体;二是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实施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仅2014年上半年,两类企业受益面分别达100%和59%;三是加大科技政策落实力度。2013年落实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66.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2,377家,加计扣除额66.38亿元,增长26%,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16.54亿元。
  (二)创新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连续三年设立纳米技术、医疗器械及新医药与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创新源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2014年以来,中科院电子所分所落户苏州,苏州纳米城、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使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大科学装置、中科院药物所成果转化中心等载体的科技成果研发及产业化也得到加快推进;三是积极打造创新型园区。全市已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并建成了苏州太阳能光伏、昆山可再生能源、吴中医药等2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三)多元投入,完善科技金融机制。一是构建多元科技投入体系。构建了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金融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重点渠道,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质押借贷、信用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投入体系;二是不断改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从事前支持、直接支持更多地转向事后补助、间接支持。制定了《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支行风险池专项资金等;三是不断规范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实现了项目管理流程的信息化。市级科技计划均通过媒体公布项目申报要求、拟立项数等信息。
  (四)整合资源,全力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大力培育引进高端人才。2014年上半年,组织申报省双创人才计划150人;新增姑苏领军人才计划70人,累计514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32人,累计达157人,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95名;二是全力扶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2014年上半年,450家姑苏人才创业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达60亿元,同比增长20%。目前人才企业中,销售额过亿元的17家,过千万元的110家;三是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环境。成立苏州科技服务中心(姑苏人才计划服务中心)和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深入开展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活动。
  (五)更新理念,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建成苏州自主创新服务广场并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打造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六大服务平台。仅2014年上半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共举办专题对接会12场,达成意向52项,落地2项;技术经纪人队伍超过1,000人。科技咨询平台会员数量达3,722人,访问量累计达82万次;二是完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科技金融超市”,进一步提高“科贷通”的覆盖范围。2014年上半年,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的实施方案》。“科贷通”为1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21.8亿元;三是完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仅2014年上半年,大仪网累计入网仪器1,602台(套),原值9.8亿元,服务企业300余项,通过平台完成供需对接130项;四是大力推动科技合作交流。开展了8场大型产学研对接会,共有500多位企业家赴高校对接,近100家企业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第六批科技镇长团的105名成员共走访企业2,600余家次,举办专题报告或讲座140余场,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500多项,引进高层次人才250余人。
  二、苏州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
  苏州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思想认识到体制机制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创新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有待提高。
  一是创新要素的活跃程度不高。首先,创投风投活跃度不高。虽然目前苏州市拥有创业投资机构272家,管理资金规模达880亿元,但与苏州市近2万家科技企业总数相比,苏州市创业投资的活跃度还不够高,尤其是缺乏投资早期的知名天使投资机构;其次,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2013年,苏州市技术交易额58亿元,全省第二名,低于南京(169亿元),仅占全省的1/10;科技服务业收入135亿元,全省第二名,低于南京(351亿元),占全省的14.5%;最后,全社会R&D投入偏低。2013年,苏州市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2.6%,不但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无优势可言(低于南京2.92%、无锡2.7%),更是与北京(6.16%)、上海(3.4%)、深圳(4%)、杭州(2.95%)等先进城市的差距明显。
  二是产业综合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在全市有13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到0.18%。与之相比,早在2012年底,上海市中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达4,400多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4%。
  三是产业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反映地区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比重偏低,与国内先进城市比差距较大。2013年,苏州市专利申请量为141,076件,其中发明专利44,477件,占31.53%;专利授权量81,665件,其中发明专利4,413件,仅占5.4%。与之相比,上海市的专利申请量为86,450件,其中发明专利39,157件,占45.3%;专利授权量48,680件,其中发明专利10,644件,占到21.9%。另外,深圳市的专利申请量为80,65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2,208件,占39.9%;专利授权量49,75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87件,占到22.08%。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首先,研发投入偏低。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0.98%,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全省平均1.1%,全国平均0.99%,发达国家2.5%~5%);其次,中高层人才缺乏。领军人才普遍反映,在管理、营销、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中层人才相当缺乏,而在面广量大的传统企业中,人才缺乏现象更加突出。
  五是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还有待完善。已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科技经费使用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等方面,一些固有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消除,比如税收政策、财政管理体制。
  三、原因分析
  目前看来,苏州科技创新驱动存在不足,主要在于:从科教资源来看,苏州市高校院所较为缺乏,对科技创新的知识溢出和辐射带动作用还需加强;从资本要素来看,苏州市银行、保险、创投等金融机构虽然形成一定集聚,但对科技项目、科技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从人才要素来看,苏州人才创新创业的规模还要扩大、产业效应还需要提升;从技术要素来看,苏州核心技术不足,技术交易、技术转移不够活跃;从政策要素来看,政策的发力点需要再聚焦、引导带动作用需要再提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860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