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8期/市场营销/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王 鑫

浏览次数

3067 次

二十一世纪中俄经贸关系展望
  提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俄经贸关系在两国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下,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俄经贸关系新世纪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2001年7月16日中俄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在条约精神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海关统计显示,近年来,中俄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从1999年的57.2亿美元跃升至2003年的157.6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中俄进出口额达12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在投资方面更是迈出了一大步,到2003年初,在俄罗斯境内共有由中国商务部批准的中国资本参与的企业482家,这些企业的双边投资总额为3.2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07亿美元。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2002年有中方资本参与的企业增加了27家,增长5.9%。一年来双边投资总额为4270万美元,其中纯中国资本3550万美元。据中国方面统计,截至2003年1月1日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有俄罗斯资本参与的企业共1413家,俄罗斯在中国的累计投资额为3.032亿美元。2002年在中国境内新建有俄资参与的企业116家,增长8.9%。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和农机组装、化工、建筑等领域。俄资在这些项目上的合同金额为6.74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3亿美元。
  随着双方一系列经贸协议的签署,两国的大中型企业在经贸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增强,项目合作不断增多并且跨越了两国的许多重要领域。例如,中国石油总公司2002年1月份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气和输至上海工程的45%交给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公司承包,这是俄罗斯大型企业打入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俄国防出口公司与中国签署了在2006年以前向中国出售两艘“现代”级驱逐舰总价值14亿美元的合同;中俄政府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核电站一号核岛安全壳已经封顶;2001年4、5月间,俄外贸银行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分别签署了边贸结算的合作协议。另外,四川长虹集团2001年派出小组赴俄进行市场调研,对俄罗斯家电市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准备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电视机组装厂;中国政府准备在莫斯科筹建中国贸易中心。上述两国的这些投资与合作举措预示着两国大中型企业将成为未来两国经贸关系的主角,并且牵动着两国的重大经济利益,对今后两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一)贸易的特点。进入新世纪中俄贸易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由贸易方式占主导地位并且不断规范,贸易主体将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存,政府牵头合作为背景的格局,商品结构仍将是中方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与俄方资源密集型商品的贸易,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1、商品贸易的特点。贸易方式将从混乱的自由贸易过渡到规范的自由贸易,信用证交易和现汇交易等国际流行的结算方式将取代现钞交易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大中型企业将扮演两国贸易的主要角色。虽然在商品结构上仍旧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资源密集型商品进行贸易为主,但随着两国的经济发展,彼此市场的成熟与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将加速增长,在对俄出口中,家电产品、机电产品、高档日用品,以及农产品的出口将成为新的亮点。
  2、服务贸易的特点。中俄两国虽然都属于在服务贸易方面发展比较滞后,但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合作的不断加深,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还是有一定的合作空间,主要表现在中俄国际铁路运输在运输量和运输管理体制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进;中俄管道运输的服务计划也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中俄两国的旅游业在过去的十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俄旅游业第四大伙伴,现在两国都正在加紧规范其旅游市场,随着市场正规化以及各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两国间的旅游服务规模将会不断扩大;随着俄经济的发展,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将成为两国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合作领域将跨越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装修、林业采伐以及农业等多个领域,另外,两国在金融、保险领域的合作也将进一步的扩大,随着俄入世的临近,两国在外来服务贸易的合作领域将更加拓展,科技服务、军事服务、环境服务都值得期待。
  (二)投资的特点。新世纪两国相互投资的领域与规模将不断扩大,投资形式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境外研究与开发,能源与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将成为两国互相投资的重点。
  1、投资领域。首先,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充分利用俄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投资开发俄资源,未来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油气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方面。其次,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轻工业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产品,而轻工业一直是俄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根据这种互补性,境外加工贸易成为了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一种对俄投资方式。最后,俄在航天、海洋、核技术、计算机芯片、航空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在世界居领先地位,我国对高新技术有很大需求,两国合作主要是建立研究开发中心。
  2、投资方式。根据两国的特点,在相互投资的项目中,俄方主要以实物形式、技术、智力资源作为投资,而我方一般以部分实物部分资金入股创办合资企业,这将是两国未来投资的主要形式。
  3、投资规模。总体而言,受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以及对外投资能力的制约,两国之间的投资规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缓慢、平稳的扩大。
  三、中俄经贸关系面临的问题
  (一)贸易逆差问题。在两国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且随着贸易额的不断上升,逆差也会进一步的扩大。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及进口所造成的。我国自俄进口的商品是我方短缺、而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性商品,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量将会不断的扩大。而中方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业、纺织服装类商品,其价值低,出口额与俄消费市场相关,变化不稳定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由于海关统计的不一致,每年两国海关统计的逆差相差10~30亿美元不等,加之包机包税的货物不全部计入海关统计,中俄之间的贸易逆差应该会更大。
  (二)贸易秩序的问题。贸易秩序的混乱是制约两国贸易发展的又一个障碍。首先,中俄两国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都未形成有效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而缺乏这些条件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两国国内的经营秩序都比较混乱,恶性竞争、低价竞销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种情况必然会延伸到对方市场,导致两国贸易条件恶化。其次,由于俄高额进口关税引发的进口商品的走私行为——包机包税。这一问题使得正常的贸易活动难以进行,大企业很难进入对方市场,严重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加深和规范化。
  (三)中方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各级决策层面对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战略意义的认识不足,缺乏长远的眼光,管理决策部门把重点都放在了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上,而将俄罗斯看作二流国家,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难以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去看待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对双方的合作不积极,延误了时机,在某种意义上,给国家造成的一定的损失。其次,在决策机制的运行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影响了中俄经贸合作的进程。再次,中国实业界没有将地缘政治优势转化为地缘经济优势,没有从总体上对俄罗斯市场进行过认真的研究,这是实业界最大的问题。最后,我国在对俄海关制度、商品检疫检验、银行及保险、信息服务和专业人才等方面所作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欠缺。
  四、对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观念,构建有效机制。政府必须摈弃以往的“重西偏东”旧思想,从我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来通盘地、战略性地、长远地看待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并把其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上来,光由此还不够,还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最突出的是应该尽早在我国内部建立一个能够真正起到协调作用的对俄贸易的管理部门,彻底摆脱对俄管理分散、利益牵扯、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以俄入世为契机,改进双方的贸易体制。俄入世的不断临近,给我国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推动解决中俄双边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首先要加快解决俄对中国商品的高关税壁垒问题,俄对来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15%~20%的关税,高关税是导致包机包税的重要原因,不降低关税,包机包税的问题就难以解决,正常的贸易秩序也难以建立;其次,解决对中国商品和企业的非关税壁垒问题,实现我国企业与公民在俄的真正国民待遇;最后,努力解决中俄贸易争端,避免把诸如反倾销等正常的贸易行为与政治联系起来,两国企业间的经济纠纷不影响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应从全局考虑问题。
  (三)从宏观上把握中俄投资合作进程。我国虽然有上千亿的外汇储备,但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对俄投资的问题上应当统筹安排,着眼于未来建立合理的投资发展规划,把投资重点放在能源与高科技领域,尤其是对俄远东及西伯利亚的投资开发将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此外,把俄对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作为俄对我国投资的突破口,加强两国的经济纽带,实现更广意义上的“双赢”。
  (四)加强中俄经贸关系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外交态势的研究和跟踪,加强对俄经贸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中俄经贸关系必须建立在必要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基础上。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准确的把握中俄经贸的信息,才能规避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社会应设立专门机构向有意与俄进行贸易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咨询,并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此外,在金融、保险等领域,我国也应为进入俄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良好的资金与技术支持,提高中国企业对俄贸易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宽两国的贸易领域。(□文/王 鑫)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89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