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8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7

作者

文/吴 棣 阎方宇

浏览次数

1520 次

关注有“质量”的生活
  在经过了市场初期的“镇痛”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已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期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了日益显著的商品质量上,一时间关注有质量的生活,关注质量危机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摆脱不掉的梦魇,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质量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我们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质量危机的同时,更应该值得关注的是危机产生和存在的诸多原因:
  1、质量问题是产品本身发展周期作用的结果。在探讨质量问题时,应当认识到产品的质量问题是由产品质量引起的一切相关问题,并不单纯指产品质量在简单意义上的“好”与“坏”变化,而是指其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综合水平上的问题讨论。质量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产品从生产线上诞生的那一刻起,质量就成为了联系着买方(消费者)和卖方(商家或企业)之间的重要纽带。从消费者的角度,质量是产品价格水平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优势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件商品究竟能在同类商品中买到一个怎样的价格水平,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产品的质量。而伴随着质量问题的产生,人们更多的将目光集中在企业生产的环节上,尽管质量问题是企业在生产环节上所需要保证的主要方面,但是产品由研发到试产,再到大量生产和进入市场,产品的质量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由企业完全决定的参数,它的标准来自于市场规范,它的衡量来自于政府规范,它的变化来自于消费需求。产品本身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质量上的逐步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一个产品所固有的发展规律。如果某个产品由问世以来都不曾有过关乎质量的诸如配件、性能、材料、外观等变化,这样的产品恐怕是不可能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竞争优势地位的,质量上新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旧质量的质疑和优化,是解决现存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质量问题也可以说是产品本身发展轨迹周期性作用结果的一种体现。所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不应当将产品的质量发生问题看作是无法面对的洪水猛兽,分析、正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积极的应对,解决质量问题才是关键。
  2、质量滑坡是经济体制和制度规范上的不完善的反映。在目前我们所较多关注的质量问题中,主要表现出的是质量的滑坡现象。面对充斥着品种繁多、质量不一的商品市场,需求上的主观要求和实际从客观市场当中得到的满足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消费群体认为质量存在下滑的一个因素。很多消费者认为,现如今的商品质量不如以前的商品,滑坡现象显而易见。可我们不妨也来考虑另外的一些因素,如:价格水平(同类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市场水平(某一商品在市场各类商品中占的消费比重和在同类商品中所占的市场比重)、还有我们的消费水平(不同时期我们愿意在这件商品上花费的收入比重)等因素,如果单一的只考虑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来衡量质量是否滑坡对产品的生产者是不公平的。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在体制和制度上的完善与规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企业在生产产品上有一定的市场标准才能够维系市场中流通着的各类产品拥有一定的基本运作准则,如果在市场当中流通的各类商品能够完全的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规范进入市场进行流通,那么质量问题只可能存在于企图提高产品自身质量,进行技术革新的那一部分企业当中,而这无疑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也是企业之间争取市场占有份额的筹码。更为关键的是,这样只会引发产品在质量上的不断追求新高,产品不断走向成熟。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我们所谓的质量滑坡呢?产品在进入市场时的标准不一,进入市场后的流通无序和行政干预促使的不正当竞争(如:地方保护)等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都是经济体制和制度规范上的不完善的反映。
  3、质量危机是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的体现。质量滑坡导致的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质量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市场中各类商品的质量,开始不信任质量认证机构的权威,开始质疑规范原则的效力。这样以来市场的诚信将无从谈起,秩序的维护也将失去基础,混乱将迅速蔓延使得整个市场失去平衡。任何一种形式的危机的产生都必然会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因此质量危机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关乎经济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信用危机的日益显著,体现在经济领域中的质量危机无疑是信用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在经济关系中的双方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的,经济关系随即发生了变化,危机感进而日益增强。如果从主观的人的因素出发进行考虑,质量危机的产生源于人们在主观思想上对于产品生产的一致性规范的质疑,进入市场的标准考核严格性的质疑,流通过程中不正当竞争是否存在的质疑等。这些都体现了消费群体在市场作用下消费的观念正在趋向理性思考。从盲目的消费饥渴状态到理性的思考商品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人的意识层面发展的表现。可既然人们的社会经济意识是发展了的,为什么还会出现混乱的危机现象呢?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无序到有序是必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必然的会出现社会意识的不适应,规章制度的不完善,问题丛生而无法解决的无序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也正是在呼吁这更加进步的上层建筑,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更加规范的运作秩序的产生。

  二、质量危机带来的思考
  质量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仅将商家或企业作为质量问题的唯一责任承担者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诚然,商家和企业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得到的利润中含有交换商品质量和承担质量问题责任的成分,但这样的责任是基于商品在进入市场和进行交换过程中的公正与公平的市场秩序,如果是市场本身的秩序或机制问题使得产品质量与消费需求产生误差,这样的问题单单期望通过商家或企业来弥补差异,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在这一过程中,商家企业应当承担也只是“有限的连带责任”,而并不是无限的质量责任问题。既然责任是有限的,其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有限的。从微观具体的层面上讲,质量问题似乎是商家不可推卸的责任问题,究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作为经济体制的构建者,作为市场规范的监督者,作为维持市场秩序的管理者,政府的行政调控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政府同商家的共同协调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将质量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
  1、质量危机带给消费者的思考。面对市场日益严重的质量危机问题,带给消费者的思考无疑是很多的,这其中不仅有消费价值的审视,也有消费心理的变化,还有消费理念的重建等。一贯以来,中国的消费者有着一种“先天”的“宽容”,在市场商品流通过程中扮演“上帝”的角色还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去拿捏作为“上帝”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一种状况的产生不完全是由于消费群体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它是一个包含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原因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不仅在目前发展中的中国存在,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其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曾有过这样的问题的发生。可喜的是,质量问题迫使中国的消费者去进一步思考作为消费者我们究竟在市场运做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当一位普通的农民由于对自己孩子的健康问题产生质疑,要求对奶粉进行检验,并拿到了第一份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的质检报告,从而掀起了全社会关注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同时我们看到的还有作为消费者自我意识的崛起。质量问题和危机的出现使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明确化、具体化。它不仅仅再是一个出现在教科书里的名词,这一刻它真真实实的体现在我们消费者的思想里。现如今更多的人能够去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试图用“上帝”的身份去规范产品的质量,这无疑为引导正确的消费心理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
  2、质量危机带给企业的思考。在质量问题和质量危机产生的同时,企业和商家同样也日益关注于企业的管理、文化与产品质量间的关系。质量的管理也在日益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和有效。对于不同的产业都存在对于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不仅仅是直接关乎生活的消费品的质量问题,还有间接的制造业、建筑业甚至是加工也都已经开始对质量进行关注。关于质量管理的原则也应运而生。“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对于产品的质量的标准是衡量产品好与坏的根本准则,个人的主观因素将尽可能少的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中,统一的标准将进一步规范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也进一步保证质量在交换中的地位。这也正是中国的企业能够应对国际市场的一个基本保证。在以前,我们商品的质量存在很多自主的标准,甚至存在标准认定上的偏差,这些都会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质量的标准不一,企业在多种标准下反而会无标准可依,最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沦丧。在加入WTO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企业面对的是在国际市场竞争面前自身所出现的问题。从员工管理层面上到企业文化建设上,再到品牌意识树立上,质量管理观念对于中国企业在适应由国内向国际市场环境运做规则转变的过程中应当被正视并逐步逐层向行业、产业内部深化的。
  3、质量危机带给社会的思考。“质量的目的,不在于宽容错误的事物,而在于根除和预防错误事件的发生,只要我们对不应当有的错误事件定出了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的话,它们就永远存在,可当它们不被接受时,就会自然消失。”由此可见质量危机绝对不是单纯的经济领域需要思考问题,而是全社会应当思考的问题。这里面不仅有经济生活中的公平和秩序,还有社会整体的伦理和伦理。经济中的秩序和公平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行政的监督,行政监督的规范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人们对于质量的关注体现着社会对于标准的认同,有了公正可依的标准就有了公平有序的秩序。全面的质量管理才有可能建立长期的作用范围,产生长远的作用效果,真正使得消费者、商家和社会都能够从经济活动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质量问题是一个对于全社会的考验,需要的是消费者的意识、企业的诚信还有社会的监督。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质量问题都不能真正的解决,即便暂时能够缓解质量问题带来的危害,从长期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危机引发的矛盾的。
  当我们的消费者不断的要求我们的商品变得更有“质量”,说明我们消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交换的环节上,他们同样关心交换后的质量保证和商家信誉,并要维护经济环境中作为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当我们的企业不断要求自己产品变得更有“质量”,说明我们经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短期效益的层面上,他们同样关心产品品牌的形象和效应,并要维护社会环境中作为商家的长远利益;当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要求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质量”,说明我们社会开始正视于质量问题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对于如何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立更合理的经济秩序,打造更有“质量”的生活也必将有一个更为理性的思考和应对。(□文/吴 棣 阎方宇)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731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