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9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527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15/12/2

作者

□文/方 丽 邢大伟

浏览次数

6983 次

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
  [提要] 消费过度敏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消费理论研究的热点。本文在阅读整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过度敏感性进行系统地阐述。针对国内消费不足现状,提出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消费信贷制度等措施,从而刺激居民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90143);扬州大学研究生科创基金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4日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疲软之势,中国的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当年GDP的比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3年的49.8%,并且低于巴西、印度、南非以及俄罗斯等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率。由此可见,有效需求不足已是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并保持其稳步增长成为了国家和学术界关注的话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学术界对于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很多学者基于绝对收入假说(Keynes,1936)、相对收入假说(Duesenberry,1949)、持久收入假说(Friedman,1957)等经典经济学的消费理论,提出了刺激消费要提高居民收入、降低利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等(陈中新,2011)。还有些学者在借鉴经典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居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刘国光,2002;刘钦国,2007)、消费信贷环境(陈中新,2011)、收入的不确定性(许桂华,2013)、消费者行为(万广华等,2001)等多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不足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完善信贷消费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此外,更多的学者认为,居民的消费对收入尤其是本期收入的变动反应更为敏感,因而由谨慎消费心理而造成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是近年来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其建议,为完善经济理论、推动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居民总体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方面,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国内外与该课题研究相关的成果进行综述。
  二、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多年来,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居民的消费问题,尤其对居民的消费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Keynes(1936)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当期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消费与当期收入同方向变动。此外,绝对收入假说在解释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者行为方面效果很好(臧旭恒,1994)。随后,库兹涅茨(1942)研究发现,消费与收入总是维持在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总是在0.84与0.89之间徘徊,这就是“库兹涅茨反论”。在此之后,很多新的消费理论应运而生。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受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同时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也会影响着消费决定(Duesenberry,1949)。
  自二战以来,作为西方研究消费者行为主流理论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简称LC-PIH)指出,消费依赖于居民的持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其中持久收入是指跨期一生收入的平均值,因而消费的变化是可以预测的(Modigliani,1954;Brumberg,1954;Friedman,1957)。然而,将理性预期方法与消费行为理论相结合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消费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消费的预期增长率与个人收入的预期增长率无关,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没有影响(Hall,1978)。此外,Hall提出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理论(REPIH)表明,本期消费只与前期消费有关,其他任何变量都无法解释或预测消费。Zelds(1989)、Caballero(1990)运用预防性储蓄假说诠释了消费的过度敏感性。Carroll(2006)提出,在确定性情况下居民消费的最优化行为取决于其一生的总收入,而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其最优化行为通常追随收入曲线同步波动。
  三、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计量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消费与当期收入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产生过大的分歧,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消费对收入是过度敏感的,即消费与当期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lavin(1981)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最早发现了消费与同期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把它称为消费对收入的“过度敏感性”。Johnson(1983)利用澳大利亚的数据做了定量研究,也发现了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Daly,1981;Hadjimatheou,1981;坎贝尔,1989;曼昆,1989;Muellbauer,1983;Cuddington,1982;Rod Alessie,1997;Tullio Jappelli,2000;Annamaria Lusardi,1997;Luigi Pistaferri,2000)。骆祚炎(2010)、尹光霞(2011)等通过研究居民的收入结构、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等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证明了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Deng and Jin(2008)使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λ假说”检验,提出我国城镇居民对其当期收入是过度敏感的。而同样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也存在着过度敏感性(金晓彤,2002;隋艳颖、夏晓平,2009;高梦滔、毕岚岚,2010;张邦科、邓胜梁,2012)。艾春荣、汪伟(2008)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变动对预期收入的变动呈现出过度敏感。然而,贺京同、霍焰、程启超等(2007)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探究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指出:行为因素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从而使我国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敏感性并不强,具有平滑性。
  在分析过度敏感性方面,学者采用的分析方法相似。一种是通过理论模型来分析过度敏感性。王合绪、夏阳(2000)使用固定系数模型,隋艳颖、夏晓平(2009)和孙凤(2002)等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特征,消费与收入具有协整关系,但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韩立岩,1998;杭斌,2001;赵文奇,1996)。刘钦国(2007)按照收入的多少将城镇居民家庭进行分组,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2003)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对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经验分析,发现在不同收入层之间,消费敏感性呈“W”形分布。高月梅(2011)采用可变系数的Panel Data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对本期收入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且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程度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另一种是通过研究相关系数来分析消费过度敏感性。Campbell和Mankiw(1991)提出了“过度敏感系数”,并且对美国1948~1985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美国居民的消费敏感系数在0.4~0.5之间。杭斌和申春兰(2004)通过构造状态空间模型,周建(2005)采用变参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系数的情况,发现消费敏感系数较稳定。还有一些学者探究了相对谨慎系数,李勇辉、温娇秀(2005)测算出我国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是5.0271,而易行健、王俊海、易君健(2008)发现我国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为11.53。张安全(2012)运用面板数据研究得出,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约为6.4,而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则为12.3。还有一种是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张邦科等(2012)通过假说检验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对当期收入都是过度敏感的。王芳(2007)利用Panel Data模型研究发现,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都存在过度敏感性,并且呈现倒“草帽”型分布形态。李凌、王翔(2009)研究表明,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反应的对称性是不一样的。此外,李凌等(2009)通过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高于农村居民,而非耐用品支出的消费过度敏感性低于农村居民。张艾莲、刘柏(2013)则提出,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体现了居民消费与当期收入的关联度,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高于农村居民,消费的短视行为比较明显,消费行为过于谨慎。
  四、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
  (一)不确定性对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影响。不确定性主要是指未来收入和预期消费支出的不确定。国内外学者对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消费过度敏感性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不确定性会使消费过度敏感性增强。在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谨慎性的程度方面,Madsen和McAleer(2000)提出不确定性是导致消费者偏离LC/PIH假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居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决定消费如何变化的重要因素(万广华、张茵、牛建高,2001)。当居民面临的收入或消费支出不确定性增强时,消费者变得更加谨慎,预防性储蓄将会增加,从而消费对当期收入更加敏感,即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增强(Blanchard、Fischer,1989;Leland,1968;孙凤,2001)。臧旭恒、裴春霞(2004)认为,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与消费者的谨慎动机的强度密切相关。周少杰(2010),杜宇玮、刘东皇(2011)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无论从我国总体还是分城镇和农村来看,我国居民都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李辉、徐会奇(2011)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我国居民消费决策具有预防性储蓄的特征,并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存在异质性。此外,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我国居民的储蓄,是抑制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之一,而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比城镇居民更高(樊潇彦、袁志刚、万广华,2007;王辉、张东辉,2010)。
  (二)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影响。有一种观点是将λ作为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信贷市场不发达、失业等会使部分消费者受到信贷的约束,从而无法实现消费在各个时期的最优分配。Zelds(1989)、Deaton(1992)深入研究了流动性约束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提出信贷约束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且使得消费对同期收入更加敏感。Flavin(1981)对美国的宏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流动性约束是导致消费对收入过度敏感的重要原因。王合绪等(2000)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流动性约束的存在。骆祚炎(2007)认为,流动性约束使得消费者用当期的收入进行消费,因而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与当期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欧阳俊等(2003)提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均具有显著的流动性约束特征,并且流动性约束是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杭斌、申春兰,2009),对居民短期消费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王东京、李莉,2004)。杭斌等(2004)认为,降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的强弱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有很大的关系。降息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也是产生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骆祚炎,2007)。但利率不是产生消费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刘钦国,2007)。居民通常为了避免在下期受到流动性约束而选择在当期不动用储蓄甚至是增加储蓄,因此消费就呈现出了过度敏感性的特征。
  (三)其他因素对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综合这两者甚至文化与习惯等多方面对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丰富了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成果。王合绪、夏阳(2000)认为,统计中的总计误差、短视行为、预防性储蓄以及流动性约束等都可以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还可以用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约束来解释(彭文平、杭斌,2001;申朴、刘康兵,2003)。还有学者提出,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差异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潜在因素,而消费惯性则会影响居民家庭消费和储蓄的决策,消费惯性的增强会降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邹红、喻开志,2011;杭斌、郭俊香,2009;杭斌,2011)。此外,有些学者认为,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膨胀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Dynan and Kohn,2007;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2)。陈太明、杜两省(2014)则提出,剥离全国层面城乡居民消费和收入的总体波动后,省级城乡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明显降低,封闭经济约束假说适用于解释我国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
  五、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的制定应该注意对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的刺激消费政策。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者,其消费行为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提高各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社会的总需求。
  (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收入的增长预期,改善信贷环境,倡导信贷消费,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消费的流动性约束。
  (三)完善宏观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平衡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国内消费需求,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J.Y.Campbell and N.G.Mankiw.The Response of Consumption to Income,a Cross-Section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
[2]Zeldes S.Consumption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2.
[3]骆祚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与消费过度敏感性[J].财贸研究,2010.2.
[4]申朴,刘康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过度敏感性的经验分析:兼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利率[J].世界经济,2003.1.
[5]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5.
[6]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60943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