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会使个人受益,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可以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报酬等等。同时,教育也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教育一直都受到重视。本文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从财政投入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一、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
(一)中国教育事业基本走向
1、从教育办学主体来看,我国教育事业正在从单一的政府办学向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转变。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由政府单独承办。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力量办学逐渐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02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民办高等院校131所,占高校总数的6.79%,在校人数31.74万人。中学社会力量办学5362所,占中学总数的7.74%,在校人数达305.91万人。小学5122所,占小学总数的1.06%,在校人数222.13万人。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首先,民办教育使更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其次,民办教育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金资源,把更多的资金纳入到教育事业中来,同时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教育资金得到优化,民办教育的办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2、从教育内容看,我国教育所覆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从纵向上看,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外,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高等教育也呈现跳跃式的发展,正朝着大众化教育迈进。在幼儿教育方面,幼儿教育属于国民基本素质的培养,政府应当承担幼儿教育的主要责任。幼儿教育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及,政府在幼教方面承担了主要的责任,这应该是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目标。在高等教育方面,近几年的扩大招生,以及高考免除考生年龄限制,是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全国同龄人口的入学率从原来的6%上升到7.5%左右,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了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时民办高校也为考生上大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高等教育正在从天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从横向上看,除传统教育外,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复苏,体现了强健的发展势头,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是适应社会需求的结果,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过去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工业生产中的宝贵经验和技术技巧被经验丰富的老技工传授给下一代年轻的工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工业逐渐趋于低迷,大量的产业工人下岗,涌向第三产业,造成了技术人才断代,紧缺的局面,为适应社会对于技术人才的急切需求,社会上各种民办技术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高职专,为技术人才的产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2002年全国职业技术中学已经达到7402所,在校学生人数5114998人,职业技术学院548所,在校人数1197121人,相信几年以后我国技术人才的短缺现象能得到缓解。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投入总体不足。按照世界平均水平,一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美元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该达到4%,而我国的教育投入与这个数字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直在2.5%左右,2002年为2.44%。政府是教育的主体,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经费分配最多的是中学,其余依次为小学,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但是我国小学在校生是高等学校在校生的13.01倍,是中学的1.67倍,而小学教育经费总数只是高等学校的1.003倍,是中学的0.96倍,比例明显不合理;另外,我国大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我国大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比为1:1.8:13.75,而三级生均教育经费结构的世界平均水平为1:2.7:3.0。可见,我国教育经费支出明显偏重于大学教育,而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比例明显偏低;另外政府对于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幼儿教育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整体来说用在幼儿教育上的资金还是非常有限。
3、教育预算编制不合理。从中国现行的预算,拨款制度来看,教育的事权与财权是分离的,同时由于教育事业费长期被列入“文教科学卫生费”类中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被列入“基本建设支出”类中的教育基建支出“款”级,使教育经费屈居政府预算中的第二级分配。由此出现了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教育经费缺乏透明度,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二、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
面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1、教育总投入需要增加。在加大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发行教育国债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尽量多的争取世界银行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将预算外收入也纳入到教育经费中等等。
2、教育投入的结构需要调整。根据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主要放在旨在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义务教育上,对于非义务教育,应该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更多的引入市场的力量。首先,在义务教育方面,针对地方财政负担沉重,各地义务教育水平严重失衡的情况,中央政府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同时将县以下地区的办学责任收归到县一级,实现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实现先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以省级政府办学为主的办学体制,才能使基础教育资金有稳定的来源,避免教育资金被占用等问题。在高等教育方面,政府应该主要对一些长线专业,基础研究,人文科学等学科进行支持,更多的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我国在这方面,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已经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保证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国家应给予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对社会力量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个体工商业户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审核可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而企业向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提供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不适用这种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对于这一限制的免除,会大大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发展。
3、提高教育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财政教育经费有限,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提高教育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比如说,对各种教育资源如书本、教学器材等实行政府采购;对一些重大的教育投资项目,政府可以邀请专业的团体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对项目投资的客观条件、发展前景有清醒的认识,避免盲目投资,而整个项目的操作可以采取投标中标的方式让专业企业进行运作,提高财政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针对许多地区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可以撤消那些生员少、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将节余的财政资金用于建设那些办学质量好、办学条件优良的中心学校,这样既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4、提高教育的法律地位,保证教育资金拨付。为了维护教育资金的安全,必须加强教育立法,通过教育立法以及税收法律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法律地位,对于防止教育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教育资金真正落实在教育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改革教育的预算编制。首先,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登记,将“教育事业费”款级与“教育基本建设费”款级合并,并升格为“教育经费类”。是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由二级分配升格为一级分配。第二,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先由教育部门提出教育经费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财力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建议数,并纳入教育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批。第三,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归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行使教育经费的分配权、管理权、监控权,包括对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财政教育经费的分配,使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于教育部门。最后,教育经费单列到县级,同中国现行政权结构相适应。
6、鼓励开展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成长,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说减免税,尤其对于在西部贫困地区举办的民办教育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同时,对于通过个人捐款修建的学校,捐款人的捐款额可以全部从个人所得税的所得额中扣除,而不再有30%的扣除限制等等。(□文/张 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