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69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2/18

作者

文/李 飞 董明明

浏览次数

2021 次

香港会再爆金融危机吗
  目前的香港不仅处于经济周期的下滑期,也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和政治生态上逐步转向民主的时期,这使香港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人们会不由发问:香港会风采依旧吗?香港会再爆金融危机吗?
  一、香港经济的寒流已悄然来临
  从世界经济的大势和香港本身的情况来看,对香港经济的不利面确实很多。
  1、世界经济的不明朗,给香港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转口贸易在经济的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其经济的外向性特征十分明显,因而世界经济的走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香港经济的发展。但不幸的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三大发动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且在中期内很难出现根本性的苏醒:从2001年来,美国的经济就陷入了从1991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特别是受传统产业空洞化、“911”事件和新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难以在短中期内出现根本性的改观;日本经济在最近十年来就一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本银行的不良资产、经济结构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诟病交织在一起,使其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出现苏醒;欧洲虽然在一体化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中的老大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经济也不是很令人乐观。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了衰退,使世界经济面临着艰难的考验,当然我们的香港就更不可能身处桃源之外了。
  2、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桥梁作用正在逐渐衰退。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从来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大陆因素”在香港经济的成长中至关重要。但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的这种桥梁作用会日渐减弱。
  (1)从内地外贸发展趋势看,中国大陆获得出口自营权的企业将越来越多,直至最后完全放开,内地各个口岸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向“自由港”方向进化,许多贸易将不再取道香港完成。其实,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的发展乃至内陆中心城市的发展,都是对香港的一种“进口替代”,都是对香港桥梁作用的削弱。
  (2)中央政府对于外资企业所制定的内销比例限制和合资企业产品国产化率要求都将逐步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将更多地转向在大陆市场销售,为此,他们可能就会大量地从便于出口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更贴近内地市场和原材料采购市场的其它地区。其导致的结果也是过境香港的货物量将减少。
  (3)从海峡两岸双边贸易发展前景看,入世后,迫于WTO协议的规范要求,两岸三通的进程必然会加快,定点直航的范围将逐步扩大,并可能由现在的厦门与高雄间的定点直航,扩大到深圳、广州、上海、宁波和福州等地与台湾有关港口的定点直航。这样将会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成本,今后通过香港中转的两岸贸易必然将呈现下降趋势。
  3、香港制度优势逐渐褪色,东亚竞争对手虎视眈眈。香港作为外资对大陆投资的跳板,很自然地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金融中心。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的1999年,海外投资者在香港的直接投资额仍高达230亿美元,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中国内地。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的制度优势。但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样面临着后来者的竞争压力。目前,亚洲有很多城市都在同香港争夺金融中心的地位,如曼谷、台北、东京、上海、新加坡。新加坡和香港龙争虎斗,经常打得难分难解。而上海也正以后来者居上者的姿态迈着雄劲的步伐向香港走来,只要中国保持稳定和发展,上海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城市,东方明珠有可能超出东方之珠。
  4、香港城邦经济先天不足,弹丸之地固步自封。多年来,香港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个隐患,就是泡沫经济泛起,不适当地拉高了香港的人力、土地等经营成本。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时,这一问题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经济一旦走入低谷,这一问题便立即浮出水面,成为削弱香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一些香港人目前在观念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区,香港当然事实上不仅处于经济周期的下滑期,也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和政治生态上逐渐转向民主的时期,但好多港人目前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仍然陶醉在昔日的繁华中。他们并不忧虑自身狭小的地域,高企的楼市和基本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力价格,他们仍然把中国大陆看成是贫穷落后的“表叔”。香港特区政府在讨论改善过关、开放禁区、推动港人北上就业及引入内地专业人才等方面问题时就遇到较大的阻力,应该说很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
  二、香港经济的现实已每况愈下
  具体来说,从香港的GDP的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就业、物价和股市来看,也确实反映出香港的经济真的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GDP:香港2001年和2002年的GDP的增长率分别只有0.5%和2.3%,只略好于1998年金融危机的那年,但比回归后其它的年份要差很多,香港1997年和2000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1%和10.2%,可见近年来香港经济增长泛力。
  投资:按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计算,2001年和2002年的增长率分别是2.7%和-4.3%,而2000年却达到了11.0%,虽然2003年的第一季度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但随之而来的SARS的影响,肯定会给香港的投资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消费:香港的私人开支消费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别是5.9%、1.6%和-1.3%,而其2003年的第一季度更是降至-2.1%,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可以肯定的是,其第二季度的私人消费更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出口:受到国际外贸环境恶化的不利影响,香港产品的出口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是-10.2%和-11.3%,2003年的前二个季度已降到了-12.3%,香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不济已是不争的事实。
  就业:香港的失业率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分别是4.9%、5.1%和7.3%,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且2003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更是达到了自1995年来创纪录的7.5%和8.6%,香港就业情况的日趋紧张,更是激起了百姓对特首执政的不满,导致了去年7月1号的50万人的大游行。
  物价:香港的通货紧缩状况已经持续了近四年之久,至今未见好转。虽然香港政府也在国际降息风潮中降低了银行利率,但受市场需求减少和国际商品价格下跌的不利影响,物价水平毫无起色。2003年的前两个季度香港的物价水平仍然处于负增长之中。
  股市: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全球股市走低的影响,2001年以来,香港股市就大幅下跌,恒生指数从16000多点的高位,就一泻千里,直到当年9月下旬跌破9000点之后才开始止跌,以后就一直在10000—12000点之间作箱体振荡。股市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香港股市的萎靡不振,也衬托出其经济的疲软无力。
  总之,香港经济的不容乐观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这虽然有国际上的大环境使然,像亚洲的“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但必然也有香港自身的因素在起着不大不小的消极作用。
  三、香港会成为国际投机商们下一轮攻击的对象吗
  香港有一个世界中独一无二的联系汇率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发钞银行在增发港元纸币时,必须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水平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美元,以换取港元的债务证明书,作为发钞的法定准备金。这样就使港币的发行获得了百分之百的外汇准备金支持。这种汇率制度对稳定香港的金融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此汇率制度也容易使香港发生金融危机。
  大家对1997年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一定还记忆犹新吧,其发生之突然,扩展之迅猛,动荡之剧烈,危害之严重,举世震惊。这场金融危机的首当其中者就是泰国,国际投机商为什么就选择了泰国作为首轮的攻击对象呢?其原因有三:(1)由于泰国自1996年来的房地产与证券等引起的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大量资金从泰国撤走,这样就产生了泰铢贬值的压力;(2)泰国从1996年来出口困难,经常项目赤字过多,外债过重,外汇储备下降,从信心上产生了泰铢贬值的压力;(3)泰国执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而所有的这些困境,国际投机商都是洞察得一清二楚。
  而昨天泰国的前车之鉴仍然值得今天香港警惕和提防的,香港目前也有类似泰国的三种情况:(1)香港经济的大环境不容乐观;(2)香港经济现实的增长泛力,各方面指标直下;(3)香港执行的也是联系汇率制度。前二种因素就足以使香港的百姓对其联系汇率制度的坚持缺乏信心。只要信心一失,市民们把手中40%的港币兑换成美元,那目前香港的115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只是杯水车薪。就以香港2003年六月份为例,香港的流通的纸币与硬币的总值是1300亿港元左右,M1的数值是2770亿港元左右,M2的数值却达到20122亿港元左右,而香港的外汇储备在目前也是1156亿美元,即约合9017亿港元,M2是外汇储备的2.23倍。如果香港的民众对其经济前途真的失去信心,它的外汇储备确实是显得捉襟见肘的,这样就很容易使香港产生由汇率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了。
  当然,香港的情况还是与泰国不完全一样,其优势也有目共睹。除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和与内地是最密切的天然经济伙伴外,中英语并用、商界对内地和国际运营环境同样熟悉、法律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完善、资讯和资金自由流通、公营部门效率高而廉洁、银行制度完善、简单的税制和低税率、生活自由和富有国际都会的气息等。但我们还是谨慎为妙,现在国际上有7—8万亿美元的游资,那些投机基金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在草原上四处寻找猎物的饿狼,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正在找寻着他们的猎物。况且,按照90年代金融危机爆发周期的规律(3—4年),从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算来,也已有四年的时间。香港在1998年经济基本面尚好的情况下,都遭受了攻击。谁能保证,在如此因境中的香港不会成为下一轮国际投机商们猎取的对像呢?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小心为好。(□文/李 飞 董明明)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51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