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对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关系作了一个简要的分析,其中运用了数据与理论分析分别说明,农业产品价格变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价格。进而在我国目前农业价格提高的政策下,对我国的通货情况进行了预测。
一、数据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农业与工业是这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和经济基础,如果其中一方的价格发生变动,那么,就会导致价格整体的变动。因为他们之间是初级产品与次级产品的关系。
众所周知,农业为轻工业提供生产原料,是轻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农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就会引起轻工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因此会导致轻工业产品的整体价格上涨。本文中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表1)
可以看出,当粮食价格上涨时,工业产品价格也会相应的上涨,反之也成立。例如:2001年粮食价格相对于去年是99.3,同时,工业产出的价格指数相对于去年是98.7。又例如:2000年粮食价格相对于去年的价格指数是97.4,工业产品的价格指数相对与去年是98.8,这个数据充分的说明了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水涨船高”的内在联系(其他年份的例子不在这里作一一说明)。
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回归分析
首先对工业品出厂价格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取对数,然后对其对数作回归分析,得出方程:InIP=2.737+0.41InFPI,说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其中变动1%就会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均变动0.41%。得出R2=0.88(比较接近于1),F-statistic的p值很小(0.0016),证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其中1995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时期的数据使得R2受到一定的影响。(图1)
因为是物价指数问题,所以本图所采用的数据是环比值。
三、背景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除1995年和2000年的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品产出价格指数不相吻合外,其他年份都是高度一致的。其中,1995年两个价格指数不相吻合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不健全,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的供需情况,所以一个领域价格变动不能导致另一个领域价格相应的变动。如:在90年代初,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钢材市场就是半计划半市场机制的,即钢材在市场上一个价格,计划中一个价格,如果投机者能够从领导手中得到“白条子”,那么他到市场上一转手就能挣的计划与市场之间的高额差价,因此当时的市场经济是极为不正规的。因此,数据资料对比仅仅从1995年开始。
2000年我国农业产量明显减少,造成2000年粮食减产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播种面积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2000年全国的粮食播种面积为16.2亿亩,约比上年减少4.5%,是改革以来的最低点。二是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单产有所减少。此外,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户投入减少,也是造成粮食减产的重要因素。按市场积极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农产品价格应该上涨,但是由于国家考虑到下岗工人人数众多,同时社会保障基金有限,不能解决粮食涨价后一家人吃饭问题,因此政府有意的降低了当年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与此相对的是,很多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企业,在没有国家政策的帮助下,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产出的成品也要相应的提高价格,以保证应得利润。
四、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中有一著名的,用于衡量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理论,即恩格尔系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所占收入比重的大小,是衡量这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收入比重越小,这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以经济发展是主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因此这就要求人民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而相对的减少,只有这样才符合发展的趋势。
我们可以假设:
(1)如果在人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普遍提高农业产品价格,那么就会降低这个地区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人民用于精神、娱乐等消费就会相对减少,导致国民的真实需求减少,从而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倒退。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不会接受这个现实的,商家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相对的利润减少(在这里用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作为一般等价物),那么他们就会提高他们的产品价格,来维持自己原来的利润不变,使得整体物价上涨。即使商家不提高其它商品的价格,那么居民们会大量购买大米的替代品,从供给与需求理论角度看,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大米替代品的价格上涨,从而产生连锁反应,使得整体物价普遍上涨。产生通货膨胀。
(2)如果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应的提高,那么对社会的资金共给量就会增加,导致货币的购买能力相对下降,因为货币供给,供大于求。例如:涨价前大米1元一斤,人均收入为1000元每月,涨价后大米1.5元一斤,人均收入为1500元每月,物价变化之前与变化之后,每人每月购买大米的能力不便,然而大米已经涨价,人民币购买能力下降。所以无论是否提高普通居民收入,只要提高生活必需品价格,即农产品的价格,那么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格的普遍提高,导致通货膨胀。
五、针对现阶段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后果
针对今年我国大力扶持农业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短时期内,国家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在实际收入上,粮食的涨价会带来整体物价上涨,从而引起新一轮通货膨胀,最终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扶持不会给予农民真实收入带来太大变化。
六、用数据对各种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的分析
由于我国至今未公布批发物价指数,此处就只对三种指数计算而来的通货膨胀率进行比较。因为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我们只需根据已公布的环比指数便可得到逐年的通货膨率。而国家只公布按当年价计算的GDP和按可比价计算的GDP指数,因而可按下式来计算以GDP价格平减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货膨胀率,即:
通货膨胀率=(按当年价计算的GDP指数/同期按可比价计算的GDP指数-1)×100%
GDP价格平减指数是由以当年价计算的GDP与按可比价计算的GDP相比而得到的,即:
GDP价格平减指数=(当年价计算的GDP/同期可比价计算的GDP)×100%
它表明以当年价计算的GDP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高于以基期价格计算的GDP。(表2)
面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60%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今年我国会进入通货膨胀前期阶段。以2003年为例,食品价格上涨2.2%,导致通货膨胀率是0.7%,那么今年粮食价格上涨60%,那么会达到18%左右(如果政府没有出台相应政策,对通货膨胀进行干预)。很显然,政府不允许国家进入高速通货膨胀阶段,在高通货之前必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和紧缩财政政策,对其经济加以干预。因此,今年我国的通货膨胀不会达到预计的18%。
七、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归分析
因为在某些年分通货膨胀指数为负值,所以我们不能对其进行对数处理,直接进行回归运算得出:CPI=-39.43+0.42FPI,其中R-squared=0.903,F-statistic的p值是0.00101。因此说明当粮食价格上升时,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相应地增加。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是衡量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面对我国今年粮价上涨60%的情况下,其通货膨胀将会是27.86(在没有国家政策俄干预下)。(□文/郑 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