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到1992年,国务院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提上议事的日程。自此,国内的专家、学者都曾对可持续发展下过定义。总体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在坚持公平的条件下,以人为中心,以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人口、资源、环境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势头良好。另一方面,人口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有利的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节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国民的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总体来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口增长步入了“三低”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节约利用。我国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人口的整体发展水平步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2001年,我国的人口增长了49110万人,增长率为41.44%;但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却逐年降低,分别由1993年的11.45%、18.09%、6.64%降到2001年的6.95%、13.38%、6.43%,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2.4%、21.5%、9.1%。可见,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另外,资源的开发和节约有了积极转变。从1949年到1993年,我国的实际GDP增长了30.80倍,而能源消费增长了46.10倍,是实际GDP增长的1.5倍,说明了在前期我国是以大量的能源投入为代价来换取社会财富的。但从1992年到2001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0.37下降到0.18,下降率为51.35%。可见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进了一个健康的能源节约型的轨道,节能效率不断提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为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有数量上的认识,用联合国的人文发展指数(HDI)对其进行度量。HDI值越高,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越高。近几年,我国的人文发展指数不断增长。1999年HDI值达到了0.718,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了0.002点;2000年的HDI值为0.726,比1997年增加了0.025点,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了0.004点,打破了以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僵局,增长率为3.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2.27%。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偏低。2000年美国的HDI为0.939,日本为0.933,远远高于我国的0.726,连韩国都比我国高出0.156点。可见,我国仍应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建设。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国内的专家、学者都曾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如何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即如何建立一套能度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来表征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评估发展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关注的热点。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环境、经济、人口、资源等各方面,使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量研究较为困难。目前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WMDS),可持续发展度模型(DSD),世界银行指标体系等。但总体来说,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度量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参照国内外学者对指标的选择,可以选择6项发展特征来构造可持续发展模型:X=F(X1,X2,X3,X4,X5,X6)
X: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
X1:发展水平
X2:发展效率
X3:发展潜力
X4:发展开放度
X5:发展调控度
X6:发展均衡度
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自然死亡率、千人拥有病床数、千人拥有教师数、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数、总人口数、万人拥有医生数、绿地面积、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在校学生人数。
发展效率的指标主要有:GDP增长速度、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万元工业产值电耗、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比重、平均每人生活消费能源、万元GDP能耗、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万元GDP电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有:人均耕地面积、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千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外商投资、森林覆盖率、矿产资源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入境旅游人数。
发展开放度的指标主要有:人均货运量、人均客运量、人均邮电业务量、进出口总额。
发展调控度的指标主要有: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刑事案件发案率、污染治理的国家预算内资金/GDP、城镇失业率。
发展的均衡度指标通过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与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标准差相比得到的。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全民人口素质。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率虽有所降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的人口数目惊人。因此,每年新增GDP的很大一部分都被新增人口消耗掉。计算新增人口占据新增GDP的份额P:
P=[18×(M1-M2)/M1]×100%
M1:人口零增长时,人均新增GDP的数量(元/人),其中的GDP为1978年的不变价
M2:人口实际增长时,人均新增GDP的数量
可看出:我国新增人口占据新增GDP的份额在不断减少,但2001年的P值仍达到12.47%。1997-2001年的5年间,平均的P值为15%左右。如果每年花费在新增人口上的数额用于环境治理,人力资源建设,或是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西部的开发,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我国的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变化与人口数量庞大的压力息息相关,在人口数量未达到零增长之前,单一的去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是困难的。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
(二)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并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人认为:保护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共存的。其实,经济发展了,环境也会得到改善。一方面,经济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越高,减轻了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的压力;另一方面,经济越发展,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越多,对环境的要求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去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研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经济指标如实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三)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保的监控和执法力度。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完善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保的监控和执法力度是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有效手段。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立法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目前执行的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对超过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征收排污费,而无超过浓度标准的就不征收,这从根本上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理念来完善我国环保的法律、法规,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政府作为环保职能部门,应充分行使职权,秉公办事,严惩违反环境的法律、法规,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同时,各级人大要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把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内容。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法律概念,从根本上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文/郭淡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