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对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中,经历了从“人力资源-结构资本”模型,到“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的S-H-C模型,又到“知识产权资本-市场资本-人才资本-基础结构资本”模型,再到“市场知识资本-技术知识资本-人力知识资本-组织知识资本-公关知识资本”模型。对知识资本价值的计量,不同的学者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典型的有市场-账面价值差额法、Tobin“商数法”、无形价值测算法和AHP指标评价法等。目前的大多数文献着眼于对知识资本内涵的界定和其对企业绩效和价值影响的定量分析,但对于企业应在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上投入多少才能通过协同效应的发挥使企业的知识资产价值总体最大,以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更大推动则很少有研究,笔者试图通过本文的论述,从理论上确定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以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界定
本文中笔者以“市场知识资本-技术知识资本-人力知识资本-组织知识资本-公关知识资本”五要素模型为模板论述。首先对各构成要素的内涵做出界定:
(1)市场知识资本。市场知识资本是企业为了获得与市场有关系的收益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建设和维护品牌、保持和开拓销售渠道、开发和留住客户资源、签订有利的经营合同、实施战略联盟等方面发生的费用支出。在如今商品极大丰富,买方市场全面形成、个性化需求成为时尚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业务流程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转型,能否把握住市场,能否赢得顾客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市场知识资本的投入成为必需。
(2)技术知识资本。技术知识资本是企业为了获得和保持技术优势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企业自主开发或外购专利、商标、版权、专有技术、商业机密,建立科研室或开发基地等发生的费用支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等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谁拥有前沿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市场竞争的入场券,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企业对技术资本的投入必要而紧迫。
(3)人力知识资本。人力知识资本是企业为了拥有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企业在研发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雇用、考核、培训等方面发生的费用支出。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组织中一切创造性劳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从管理学上“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发展历程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逐步形成共识,企业对人力知识资本的投入是对人的价值的开发,也是对企业价值的巨大提升。
(4)组织知识资本。组织知识资本是企业为了保障平稳有序高效地运行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企业在制度和组织体系架构、文化培育、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发生的费用支出。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系统等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是内部环境的直观反映,是整合企业各个部分的纽带,对组织知识资本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5)公关知识资本。公关知识资本是企业为了建立与相关利益者的良好关系而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企业在股东关系、债权人关系、供应商关系、政府关系、金融关系、媒体关系、社区关系和一般公众关系等方面发生的费用支出。企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中的一部分,它需要与外部环境中各相关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关系往来。良好的公共关系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障,对公关知识资本的投入是协调企业内外环境的润滑剂。
二、知识资本构成要素最优投入组合
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增长的推动作用已毋庸讳言,正因为此,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加大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且很多人都认为知识资本具有高增值性,所以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越大,企业的收益就自然越大。其实不然,要取得最优的投入收益,企业需要对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的投入比例做好筹划。
如上所述,企业的知识资本是由市场知识资本、技术知识资本、人力知识资本、组织知识资本、公关知识资本五要素构成的整体。知识资本被投入企业后,相对应的形成了知识资产,而知识资产的价值正是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尽管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在外延上相互区分,但是却共同服务于知识资产价值这一内核。也就是说,知识资产价值可以表示成以这五要素为自变量的函数:
V总=f(m,k,h,s,p) (1)
V总知识资产价值;m市场知识资本;k技术知识资本;h人力知识资本;s组织知识资本;p:公关知识资本
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模型可以描述为:
(2)
c表示企业在知识资本投入上的预算约束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m,k,h,s,p,λ)=f(m,k,h,s,p)+λ(c-m-k-h-s-p) (3)
对等式两边求偏导,可得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的条件:
(4)
(5)
这表明,在知识资产投入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当企业在知识资产各构成要素上最后投入一元钱所带来的知识资产价值的增值相等时,企业知识资产总价值达到最大。否则,只要企业在各构成要素上的投入带来的知识资产价值增值不等,企业就可以通过在边际知识资产价值较高的要素上加大投入同时在边际知识资产价值较低的要素上减少投入来增加知识资产总价值,直到所有要素所带来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相等时为止。因此,知识资产各构成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m*,k*,h*,s*,p*)应使得:
(6)
这种理论推理也符合日常经营实践。比如:企业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即增加技术知识资本投入,会使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或工艺,从而技术实力得到加强,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进行品牌和渠道建设,即在市场知识资本上的投入匮乏,那么企业的新产品或新工艺就难以得到推广,技术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同样的道理,企业高薪引进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专业精英,即在人力知识资本上的投资很大,但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制度规范等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即组织知识资本上投入不足,那么人力知识资产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因此,对知识资本任一构成要素的偏废都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实施效用。只有各构成要素比例协调,才能发挥协同互补作用,促进企业知识资产总体价值的提升。
三、对企业知识资本投入的几点建议
1、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关系。企业对物质资本的投入往往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购置大量的生产设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等,从而在短期内就使企业获得效益。但是,在知识资本上的投入却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积累期后,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比如:品牌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经过很长的市场考验期,逐步赢得顾客的信赖,进而使企业拥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利润回报;企业的研发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发生很多的沉没成本后才能有新产品和新工艺的问世;企业在人力资源培养上可能需要很长的培养期才能锤炼出一流的人才;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更需要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才能建立起为员工普遍接受和自觉执行的行为准绳;与外部关系的处理也并非一劳永逸,需要永续的经营和保持。因此处理好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关系才能使企业既快又稳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对知识资本的投入预算,也就是公式(2)中的c值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企业一方面要有短期的利润来维持日常经营运作,不能盲目追求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而不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这是战术上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短视行为,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知识资本的投入,要培养持久竞争力以求长远的发展,这是战略上的筹划。
2、把握好知识资本重点投入的契机。在不同的市场条件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对知识资本各构成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在某一状态下,对某种要素的投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知识资产价值,因此显得更为迫切和必需。因此企业应适时把握住契机,加大对该要素的投入强度。比如在企业创业初期,品牌的知名度还不高,市场销路还未打开,这时,市场知识资本的投入显得格外重要;当社会进步和人们对高科技的推崇催生对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的强大需求时,对技术知识资本投入应相对突出;当小企业逐渐成长为大企业,原有的组织成员由于知识、技能、精力所限已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更为重视;当企业面临组织架构的革新、企业文化的重塑以及业务流程重组所引起的信息系统重建时,对组织知识资本的投入应成为当期关注的焦点;当某些突发事件使得企业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需要重建或改善良好的公共关系时,对公关知识资本的投入也不可或缺。当然,在某阶段对某种构成要素的突出投入并不意味着对其它要素的忽略,而是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的轻重缓急,把握契机,抓重点,抓主干的投入,因为这些重点和主干意味着可以创造较高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可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好知识资本投入的最佳组合。在企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时,企业应尽量接近或达到知识资本构成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点(m*,k*,h*,s*,p*),这个点是在该发展阶段内,一定投入预算下,获得最大收益的均衡状态,此时每种投入要素的边际知识资产价值相等,保持这种投入比例,可以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使知识资产的价值得到平稳持续的增长。否则,在某种构成要素上增加投入所带来的知识资产的增值将小于在其他构成要素上减少相同量的投入所带来的知识资产的减值,从而使知识资产整体价值弱化。正如管理学上的“短板原理”,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将长板削短,接到短板上,同样的用料却可以增加盛水量,如若一味追求长板的长度,白费木料却无法达到多盛水的目的。企业在知识资本上的预算约束就好比是木桶的用料,盛水量好比知识资产的总价值,各构成要素就好比是围成一圈的各块木板,企业需要检查哪个构成要素已成为短板,而哪个构成要素是长板,适当削减长板上的用料(资源投入),来补充短板的用料(资源投入)。从而使各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最终增加知识资产的总价值。反过来,截短板,补长板,盛水量(知识资产总价值)将随之减少。(□文/赵 舒 王 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