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2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4

作者

□文/孙鹤香

浏览次数

2046 次

学分制改革的思考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欧美国家以及国内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现在这种制度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先后都实行了学分制。但是我国高校现在所实行的学分制是学分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我们给这种学分制叫做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人们所说的全面学分制。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所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所以加快由学年学分制向全面学分制的转变就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这里我们通过比较中外高校学分制的历史和现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这对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全面学分制
  学年制是我国在80年代以前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即按专业的培养目的规定了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及总学时数。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这是按一定年限或一定总学时数安排教学,所以叫做学年制。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学分制和全面学分制都属于学分制。它们是学分制发展的不同阶段。最发达的阶段是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学分制发展的一个阶段,先是学年学分制然后再过渡到全面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学分制和学年制的一种调和,当学生毕业取得的最低学分及其中的必修课学分数、选修课学分数及满足毕业的其他要求之后,即可毕业、拿学位。当然,为了保持正常学习负担,学年学分制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学期为学生限定了修习学分上下限,大多数学生为取得毕业达到的学分,需要一定的年限。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将没有专业的限制(一定范围的),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一定范围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学分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存在差异,不能够按照同一种僵化模式进行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1872年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实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分制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目前在美国高校中实行的学分制是全方位开放型的学分制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全学分制,只强调毕业所需要的最低学分数,而不明确规定学习年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安排学习计划以及调整专业。这种学分制体现了自由学习的思想。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欧美引进学分制,而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2年院系调整,教育部以文件形式对各门课程的学分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这种学分制基本是苏联学分制的翻版,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国内众多高校又纷纷实行了学分制。
  如今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现在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是:
  1、学制一般定位为四年,但是可以在3-6年内浮动。对于成绩优异者,在3年内完成全部学业,修满所需学分,可以允许其提前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对于成绩很差,在四年学业完成后学分仍未修满,允许其延长其学习年限但是最多不能超过6年。并且允许学生因病申请休学或者因事申请停学,同样这样的情况一般学习年限也不能长于6年。
  2、以块状学分结构将学生在校修读的全部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这两大类课程又设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3、学习量以学分为单位作为衡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达到一定的学习总量才能符合培养要求。同时,对各块状课程的学习量加以限制,规定学生对每一类课程必须达到相应的分数。但是这种学年学分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对这种学年学分制进行改革。我们的改革方向应该是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
  三、我们在实行学年学分制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1、学年学分制缺乏弹性。学制要有弹性本来是学分制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学制的弹性明显不足。我们分析国内高校学年学分制没有弹性的原因主要有:
  (1)就业体系不完全,信息传递不畅通。如果学制有很大弹性,那么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就是个不确定的数字,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前或者延迟毕业。这样学校和用人单位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比如在某一年份毕业生人数会猛增,远远大于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但是在下一年毕业生人数又大幅度减少,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人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的话。就很可能会造成大批毕业生毕业以后不能就业,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2)在高校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课程资源紧张,课程总量虽然较多,但是只是课程门类和必修课较多,这样学生对课程可选择余地很小。有很多院系规定某些选修课也要按必修课来对待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该门课程。选修课程少而且学分较低。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教学设施及服务存在问题。由于我们所要实行的完全学分制是建立在学生选课制的基础上。所以自由选择课程,专业的必然结果就是跨院系跨年级听课。那么在教师选择、教室安排等问题上就需要对许多方面进行协调。但是我们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却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2、专业选择缺乏灵活性。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在专业选择上实行的是“录取定终身的制度”,在录取时学生一旦被录取到某个专业,那么在以后4年的时间中就要学习该专业,而且一般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中途转系、转专业。虽然这对学校的招生和管理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这种制度却逐渐显示了它的弊端。许多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其他原因而选择了他现在所学的专业,但是该专业却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到以后的工作和就业。这样会使高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背离。
  3、没有建立必要的本科生的导师制。导师制在现阶段主要指研究生培养制度下的一种制度,是指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培养出的学生因具有各自的特点而备受教育界的推崇。但是追根溯源导师制是学分制的一个必然要求。本科生阶段也应该建立导师制。如果说研究生导师制主要是为了培养不同的人才,而本科生的导师制则主要是为了减少本科生学习的盲目性,它们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学分制的高级阶段完全学分制下,培养不同的人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在完全学分制下,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样,也就是每人都需要自己的学习计划,为确保学习计划更符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科生也需要导师的指导。本科生导师与研究生导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生导师要求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由于研究生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加上有本科阶段的学习经验,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不需要太多(主要需要指导研究方法),而本科生刚刚结束高中阶段的学习,又由于我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本科生需要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为之安排周密的学习计划。但是目前专任教师整体上处于缺编状况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力量薄弱是制约学分制改革的瓶颈性因素之一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实行有弹性的学分制。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允许其提前毕业,提前授予学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各院、系要给以严格的审查,证明该学生确实达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才能准予毕业。
  2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听课。增加选修课课程的种类,增加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仍以某财经大学为例。由于该校在财经类课程上具有优势,但是在自然人文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可以考虑和其他高校联合开设选修课。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考虑开设网上课程,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提供有利条件。
  3、实行有限自主选择专业。允许学生在遵循高等院校有关规定的前提下,自主选择转系、转专业,但是为了规范管理,转系转专业必须经过所在院系同意。不允许私自转系、转专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引导,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防止学生盲目选择,避重就轻,趋易避难。
  4、建立并完善本科生的导师制。建立并完善导师制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教师数量。我国普通高校应当努力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可以采取补充年轻教师、返聘退休教师、聘请兼职教师等办法改变教师缺编状况。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鼓励教师开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走在学术前沿的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本科生的导师制区别于研究生的导师制,所以我们可以选用一些年轻教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本科的学业。
  (2)尽快推行教师聘用制。我们应该按需定岗、竞聘上岗、择优录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竞争机制。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有高素质的人才在大学诞生。
  (3)推行挂牌上课制度。我们可以在学期伊始,将教师的职称,岗位级别、本学期开设课程等情况对全体学生公开。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自由选择任课教师。这符合学分制对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起到激励作用。
  (4)建议教师分工协作。由于推行挂牌上课这样的制度,那么名牌教师的工作量必然要很大,我们可以让其他工作量不足的教师辅助教学,同时也有足于那些工作量不足的教师借此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建议在年终对所有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考核。
  综上所述,实行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改革,给学生以最大的选择范围和发展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新世纪对我们高等院校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因此在深化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分制的基础理论和高等院校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为我国的新时期建设培养一批栋梁之才。■(□文/孙鹤香)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0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