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2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4

作者

□文/刘永新

浏览次数

4565 次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比较
  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已有2年多的时间,根据入世承诺对外资银行取消限制的时间表,距离“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的承诺越来越近了。截止到2003年底,在我国开设有192家外资银行营业机构,20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银行均在我国设立机构,可以预见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继续进入我国,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来自于外资银行取消全部限制后的挑战,本文将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比较中进行探讨。
  一、外资银行的优势
  1、雄厚的资金实力。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各行各业的竞争程度加剧,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业的竞争更是与日俱增,为了确立优势,提高行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了兼并或合并的道路,一股银行兼并浪潮正席卷全球。在美国,1995年11月6日第一商业银行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第一洲际银行,新银行拥有资产924亿美元;在日本,1995年3月28日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成拥有资产72.7万亿日元,3888家国内机构,2000家海外机构的“超级银行”;在欧洲,1992年香港汇丰银行收购米得兰银行,成为世界十大银行之一。银行兼并或合并的道路一直持续至今,2004年5月日本第二大信托银行购并了日联信托银行,拥有资金近55万亿日元,信托资产70万亿日元。银行兼并后出现的超级银行在经济实力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与此相比,2003年底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15.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超过20%,而全球最大的银行集团——日本瑞穗控股集团拥有的总资产达13万亿美元之多。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在资金实力方面明显低于这些“超级银行”,在中国入WTO后今天,恰恰将受到它们的冲击。
  2、健全的管理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时期,外资银行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拥有了健全的管理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经营机制,具备了较强的风险防范和业务开拓能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企业和家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大部分外资银行已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相对,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无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管理信息系统都十分落后,与先进的外资银行仍有很大的差距。
  3、先进的经营方式。“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经营方式发展的趋势,就在中美达成入世协议的前3天。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自1933年建立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标志着分业经营在美国的终结,从而构造出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于一体的金融“航空母舰”。相对在我国,银行业被严格限制为分业经营模式,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第七章七十四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未经批准,严禁发行金融债券或者到境外借款;严禁买卖政府债券或者买卖、代理外汇;严禁在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或者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严禁向境内非行金融机构投资业务……”。但随着经济和金融体系、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及与金融业的充分融合,分业经营限制了银行的业务范围,银行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自身的风险也正在增大,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正在逐步消失。
  4、灵活的利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体系是完全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是适应市场要求的灵活利率体系。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分别于1980年3月制定了“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理及货币控制法”和1982年10月的“1982年存款机构法”,从而废除了美联储在1933年指定的银行法中关于利率管理的Q条例,实现利率自由化。我国现行的利率是官定利率,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虽已有所调整,尤其是从1996年5月至今,中央银行前后七次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投资需求,反映出央行正在根据国民经济情况,依据市场要求,积极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并取得了成效。但利率还未真正反映供求情况,利率的杠杆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从上述四点可看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不能说,中资银行毫无优势可言,我们在认清自己的不足的同时,要相信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从而去迎接挑战。
  二、中资银行的优势
  1、长期的客户基础。由于相同的人文背景,中资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我国居民、企业已建立起长期的客户基础,在某种意义可以说已形成自然垄断的银行市场格局,因此只要中资银行苦练“内、外功”及“客户惯性”的存在,在入世后的今天仍在可吸引和保持广大的客户群。在这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外资银行有进入的地域限制,而使得外资银行的客户数量只占很少比例,但随着地域限制的逐渐取消,客户优势将遇到严峻挑战。
  2、营业网点和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已建立起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机构就超过10万家,且在市场份额上处于很大优势,2004年第一季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158893.4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55.1%。目前外资银行在内地主要还是“一市一行”,分支机构及同城营业网点教少,市场份额虽在增加,但比例不大。今后,以上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要受其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制约,其网点和市场份额不可能很快上升。
  3、强有力的政府支持。针对中资银行的实际情况,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政府仍会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和保护中资银行,尤其是对国有商业银行,而且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至今已成功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部分不良资产,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政府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会进一步加强审核。
  4、不断推进卓有成效的金融改革。近十年来,我国金融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措施有:汇率的并轨;三大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银监会的成立,四大监管机构分业监管格局的形成及人民银行机构改革等,尤其是金融监管职能的加强,成功地化解了1997年席卷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内地加快了对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对促进商业银行健全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推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改革;组建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3000亿元;改革商业银行贷款分类制度和呆账准备金制度;推进统一授信制度和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法;中央拨付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推进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等。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为推进中资银行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防范、化解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争夺热点
  1、优秀金融人才竞争。当前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入世后,由于人文背景的差异,外资银行对我国的情况,尤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需要一定时间,因而其特别注重吸收我国优秀的金融人才,特别的对从业多年、经验丰富、熟悉本地业务市场信息及公关技巧,且具有一定客户源的管理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且外资银行优厚的报酬、灵活的分配机制、优越的工作环境、公平的人事制度以及良好的海外培训机制对我国金融业的优秀人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近几年,国有银行人才已经开始逐渐流失,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比较激烈的方面。
  2、优良的客户竞争。由于外资银行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及宽广的业务范围,特别是那些外资“超级银行”,更是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在这样的吸引力下,近几年,中资银行部分客户出现了转移,特别是那些效益好,对金融服务要求高的企业客户及三资企业,还有一部分拥有大量资金并迫切寻找回报率高的投资渠道的自然人,将会继续发生转移。今后,对于中、外银行来说优良客户将是争夺的热点。
  3、业务方面的竞争。入世以后,中、外银行业务竞争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筹资业务。根据我国金融业的时间安排表为:入世后立即开放外汇业务;入世二年后开放人民币批发业务;入世五年后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人民币业务已经在部分地区的部分外资银行开办,当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拓宽和数量的增加,必会有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存款分流到外资银行,中、外银行在储蓄、存款业务方面的竞争将加剧。(2)国际结算业务。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首先立足于风险小的业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熟悉中国市场后,开始有目标占领市场,开发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涉及汇款、托收和信用进出口结算的国际结算业务被公认为利润高、风险低的银行业务种类之一,鉴于外资银行服务好、效率高,且在进出口结算业务规模的差距与中资银行较小,因此国际结算业务成为外资银行最易突破的业务。(3)个人消费业务。由于此类担保方式完备,属于风险小、回收大、坏账可能小的特点,而且外资银行又具有先进的金融工具和丰富经验,因此成为争夺热点。(4)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种类的金融市场,并在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涉足于所有的金融市场,其业务种类众多,经营着一切与证券相关的金融产品,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在混业经营模式的大趋势下,针对我国的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言而喻投资银行业务成为中、外银行争夺的热点。
  四、中资银行发展策略建议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若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继续维持国有独资组织形式,其资本充足率不仅得不到提高,甚至会进一步降低。要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进程,实行产权多元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使外部监督得到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也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现代化金融企业,其行业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
  2、提高人才资源的管理水平。人才是银行的无形资产,是竞争的关键,而我们对人才应系统地、科学地加以经营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并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职工的凝聚力、归属感,从而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注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彻底改革人事工资制度,精简机构,减员增效,形成人尽其才、不拘一格提拔使用人才的竞争格局。
  3、加快利率市场化。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分步骤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按照利率市场化整体规划:“先开放外汇利率,后开放人民币利率,先开放贷款利率,后开放存款利率;先开放农村,后开放城市。”的步骤逐步推进。
  4、努力实践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服务质量。面对金融全球化、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金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体现了金融市场内部相互沟通的基本要求,有利于金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要积极搜索金融业中间业务,努力实践金融创新,逐步构建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相互结合的金融管理体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银行改组。在巩固和发展国内业务的同时,增强跨国经营能力,扩大服务领域,实现金融机构之间交叉销售。通过运用计算机和远程网络技术,将各类分支机构连成一体,使其在资金地区间调动、信息收集和国内结算业务的质量得到提高。■(□文/刘永新)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64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