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2期/本刊专访/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4

作者

□文/吴静芝 刘耀恒

浏览次数

2140 次

踏平坎坷是坦途
  ——记清苑县供销社主任、党委书记董怀忠
  时代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而且润泽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脱颖而出。有多少企业家从昔日的平凡中崛起,又有多少历经风雨砺练的耕耘者操杆撑舵,勇立潮头。但无论他们成功的路径如何,均可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句孟子的名言所囊括。本文所记述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饱经风雨吹打,历尽无数坎坷,为供销合作社事业辛勤耕耘三十五载,并引领供销社步入辉煌的无私奉献者,他就是清苑县供销社主任、党委书记董怀忠。

  凭实干 举步登攀
  1970年10月,年仅18岁,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董怀忠迈进了清苑县刘口供销社的大门,成了一名当时很多人羡慕的供销社职员。他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终于圆了久仰的梦,从此可以大展宏图;担心的是对眼前的工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有满腔热情,但又无从下手。其实,这也正是强烈事业心的使然。一夜的辗转反侧,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干好工作,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能,懂业务。而这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做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这支小船开始扬帆远航。他当时是统计兼内勤,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及早顶起门户,他不顾家人阻拦,硬是偷偷将铺盖卷搬到了供销社,每天天还不亮就起床,扫院子,擦柜台,整理商品,摆放货物,等到开门时已经一切就绪。每天晚上关门后,更成了他的黄金时段,他不顾一天的疲劳,一头扎进小屋练习记账、结账、打算盘,背诵商品价格;一盏只有5瓦的小灯泡经常陪伴他到深夜,到黎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着满腔的热情,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硬是把堆积已久的统计资料整理的井井有序,社里的各项业务往来一清二楚。面对他聪明、精干和忠厚朴实,老主任高兴的逢人便说:“怀忠是棵好苗子,将来准有出息!”不知是巧合还是远见,老主任的话不久就言中了。1978年6月,董怀忠被调到孙村供销社任副主任,不久又提拔为主任、书记。此时的董怀忠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运行期,供销社也正处于转轨变型的初级阶段,单家独户垄断农村市场的格局正在逐步被瓦解,原有的经营阵地正在被悄然兴起的个体经营者所蚕食。董怀忠清醒地意识到,各种压力正在向他袭来,如不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结构,就很可能被压垮甚至挤垮。经过深思熟虑,他果断做出决策,以两条线巩固和占领农村市场,壮大供销社实力,即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为主固守原有阵地,并在扩大品种和服务上作文章;利用所属两个收棉站扩大棉花收购,拓展农副产品购销市场,这一决策很快就被后来的实践证实是完全正确的。在他的带领下,1982年全社收购皮棉200多万斤,超额一倍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收购任务。首战告捷,大家信心倍增。到1983年,他们一鼓作气,收购皮棉300多万斤,仅棉花一项就实现利润6万多元,成为全县基层社中的佼佼者,当年被县供销社授予红旗单位称号。1984年10月,董怀忠被任命为清苑县供销社副主任、党委委员。年仅37岁的董怀忠成了当时县直单位中最年轻的领导干部。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滴汗水,铺就了他献身供销社事业的广阔前程。
  实干兴邦,实干更能兴社。董怀忠就是凭着实干二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的理想。职务变了,工作变了,但他苦干实干的工作精神却没有变。他当时分管县社的业务,基层、物价、棉麻等单位。1984年正值全县棉花种植的高峰期,为确保棉花的足额收购和销售,他带了一辆旧吉普车,亲自到北京、锦州等地联系棉花销售业务,并与之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同时,对各收棉站进行巡回检查,风餐露宿,馒头就开水几乎成了他的家常便饭。辛勤的汗水终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当年全县收购皮棉1400多万斤。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卖棉难问题,保证了棉花的足购、足销、足加工,而且也使供销社收获颇丰,仅棉花购销就实现利润100多万元。骄人的业绩赢得了上级领导的一致赞扬,县委、县政府为此专门召开了表彰大会,县长亲自为董怀忠等棉花购销立功受奖人员披红戴花。
  1985年8月,清苑县遭遇了一场数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雨,狂风卷着暴雨倾泻而下,不少大树和电线杆被刮的东倒西歪。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下子使董怀忠惊呆了,当时正值棉花收购旺季,大垛大垛的棉花一旦遭受雨淋,损失将不堪设想。他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冲出办公室,消失在狂风暴雨之中,第一时间赶到了棉站。当时不少棉垛的苇席被大风刮开,棉花被刮得七零八落,裸露在泥水里。正当他全力组织大伙保护棉花的时候,县委书记段汉青也带人及时赶到了现场。他当时第一句话就问,哪个是县社主任?!当时只穿着短裤、背心,光着两脚站在泥水中的董怀忠已经被汗水、泥水包裹成了一个水鸭子,他赶紧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是县社副主任董怀忠。”县委书记看着这般模样的董怀忠,上前一把抓住董怀忠的手,激动地说:“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县社主任,我代表县委和全县人民感谢你!”他的声音明显有些颤抖。并指示秘书要好好总结宣传这一典型,迅速组织大家学习。此时的董怀忠已经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跑遍了全县的39个收棉站,一直和同志们吃住在棉垛旁,战斗在风雨中。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抢救受灾棉花,千方百计减少损失。稍有转机,他又积极与保险部门联系索赔事宜,使棉花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接受采访时,他还动情地说:“当时看到白花花的棉花泡在泥水中,我的心比刀子剜的还疼啊!”

  担重任 破雾扬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辛勤的汗水,艰苦的跋涉,出色的业绩,使董怀忠如同一只永不疲倦的雄鹰,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间翱翔。1990年3月,董怀忠又被任命担任县供销社主任,由一个小帆船的驾驭者变成了大舰队的掌舵人。上任之初,他就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冗员多。全系统职工1850人,离退休人员480人,仅费用一年就需开支820万元。而且因管理不善,致使好多人没事干,好多事没人干;二是包袱重,全系统累计亏损1050万元,企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三是资金紧缺,由于债务沉重,银行停贷,资金周转陷入了极度困境。面对这种局面,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供销社要生存,要发展,职工要生活,要吃饭,钱从哪里来?效益增长点又在何处?供销社的路在何方?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他会给你留下一扇窗,有些人总是不甘心地去捶打厚重的门,却忘记了那个开向清风明月的窗。而他,就是发现了这扇窗的人。
  经过冷静的思考,他终于在纷乱的麻团中理出了头绪。供销合作社几乎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企业,计划经济和传统的经营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企业的各个环节,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不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很难达到脱胎换骨的目的,供销社就很难再支撑下去,改革是当务之急。决心已定,很快就进入了实施阶段。董怀忠经过深思熟虑,明确提出了改革的四条原则,即:为农服务,因企制宜,有进有退,立足发展。本着上述原则,首先对地理位置优越、资产量大,但经营不景气的清华旅社、棉麻公司实行租赁经营,租赁方除对原有职工全部妥善安置外,还每年上交租金80多万元。活化了资产,增加了收入。对盐业,鞭炮两个政策性商业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由县社以资产形式控股,职工参股。对农资、土产、金属三个包袱沉重、经营困难的企业果断实施了破产,124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对金桥农资配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贸易公司实行资产占用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改制企业经营势头良好。与此同时,对县社机关人员进行了精简,科室进行了合并,由原来的52人减到了30人,其余全部分流到经营一线,原来的11个科室依据职能和需要整合为6个,精干了队伍,提高了效率,并且真正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目的。改革的实施,不但使企业的效益逐步好转,而且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有效地激发了经营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已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改革的成功并没有使董怀忠陶醉,他又在思考着如何加强对改制后的企业管理问题。于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又马不停蹄地召开各个层次的座谈会,研讨会,亲自主持制定了包括财务、资产、人员、工资、劳动纪律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48个,使各个企业、各个岗位和环节如同一台满负荷的机器有效运转,合理配置,真正由以前的以人管人转变到目前的用制度管理人,约束人,使企业有章可循,规范发展。

  壮体魄 固体强基
  供销社到现在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设施陈旧,房屋年久失修,破落不堪。大院子破房子随处可见。正如人们编的顺口溜那样:“鞋儿破,帽儿破,哪破哪是供销社。”这也是不少基层供销社的真实写照。一次,董怀忠到全昆分社检查工作时,发现门市部破旧不堪,房顶透天,墙皮脱落,阴暗潮湿;再看院子里,垃圾满地,杂草丛生,如果不是系统内的人,谁又会想到这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供销社呢?又往里走,竟然发现一个老农民正赶着几只羊在院里啃青草,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眼睛在流泪,心里却在滴血,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难道这就是我们的供销社?它还能支撑多久?他不禁扪心自问。也正是由于这深深的刺激,使他痛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改造经营设施,用事实洗刷难言之耻。回到县社,他立即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基层社经营设施改造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基层经营设施确实过于简陋,已经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了。但是眼下连经营资金都周转不开,这笔钱从哪儿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大家沉默了。这时,董怀忠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胸有成竹地说:“我倒有个主意,大家看行不行。资金可以分为三块解决,县社投一点,基层社筹一点,开发商垫一点,等门市建好以后,留足我们自己的门市再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抵顶给开发商或直接出租,这样,既可以偿还建设改造资金,又更新了经营设施,而且还可以使固定资产增值。”大家一听,心里豁然开朗,一致同意他的高见,深深佩服他的精明。观念新一新百新,思路通一通百通,清苑县供销社系统由此拉开了经营设施改造的序幕。改造先从全昆分社开始,用原来的场地新建门市16间,供销社出场地,开发商出资金,建成后平分秋色,各得8间,互不找钱。就这样,供销社没花一分钱。只是利用了原来的闲置场地,就换了八间崭新的经营门市,何乐不为呢?小试牛刀,竟然收获颇丰,董怀忠喜出望外。何桥供销社又用上述方法将原来的10间门市改造成了43套漂漂亮亮的二层楼,卖掉23套还清了所有的工程款,剩余20套留作供销社使用,不仅旧貌换新颜,而且还实现了保值增值。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改造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又有谁知晓呢?恐怕只有董怀忠自己最清楚,因为每遇到一个难题,都是由他亲自攻克的。白团供销社在改造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的产权不清问题,工程进行到一半时,个别人开始出面干预,工程被迫停了下来。董怀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苦口婆心向当事人解释,几乎好话说尽,但对方仍不肯罢休,非坚持让供销社出一笔钱作补偿不可,否则休想建成。为了供销社的利益不受侵犯,董怀忠据理力争,最后运用法律手段赢得了胜利。不仅未出分文,还为今后基层社设施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了供销社的合法权益。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董怀忠正是这样一个无私无畏,不怕丢掉乌纱的人。阳城供销社的16间沿街门市,根据当地小城镇改造的要求需要拆掉一部分,而且明确告知分文不补。董怀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找到了县委书记和县长申述应该给予补偿的理由,由于当时意见不统一,他又促使当即召开了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这一问题。会上,董怀忠当着众多领导的面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虽然当时惹恼了一些领导,但最后还是为供销社争回了13万元的拆迁补偿费。不仅确保了供销社利益不受损失,而且此举还赢得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尊重和肯定。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干部才是干事的,可信、可用、可敬。事后有人劝他说,老董你别犯傻了,为了供销社的一点利益,何必冒险得罪县里领导呢,现在这年头,谁不保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听了这些,董怀忠回敬道:“为了供销社的事业,别说是这小小的乌纱帽,就是性命我也敢豁出去,只要供销社的利益不受损失,我个人受点委屈没啥!”正是由于他的执着和实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系统的16个基层社的经营设施得到了全面改造,加之装饰,改建的在内约占全系统的80%以上。现在的基层设施一家比一家新,建筑规模一家比一家大,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供销社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全面提升。

  搞服务 社农共兴
  供销社根植于农村,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围绕农业做文章,围绕农村拓市场,围绕农民搞服务,才能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可以说,过去是农民离不开供销社,现在则是供销社离不开农民。董怀忠深知,在新的形势面前,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寻求和进入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化合作,以经济为手段的专业化联合,以市场为特征的现代化经营,从而,才能真正实现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与经营格局的升级换代。针对供销社的职能,董怀忠紧紧抓住为三农服务这一主线,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供销社工作的重点。首先通过创办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新体系,走出了与农民共兴共富的新路子。到目前,全县注册的各类专业合作社38家。其中玉米专业合作社通过为农民提供良种,测土施肥,技术指导,产品推销等系列化服务,为社员销售玉米9600吨,实现为农增收20多万元,增加社会效益600多万元,被当地农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领路人。深受农民信赖和拥戴。与此同时,供销社自身也壮大了经济实力。不仅添置了汽车摩托车,还建起了玉米购销网站,新建库房门市等设施2500多万平方米,累计增加固定资产40多万元。李庄供销社领办的草莓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以进价为社员供应草莓专用肥30吨,聘请农业专家为社员讲解栽培技术,印发科技明白纸8000多份,推销草莓1250吨,仅一季草莓就为农民增收20多万元,真正成了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的致富好帮手。清华果菜运输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6年,几年来为农民推销果菜9000多吨。专业社配备了微机,依托银河网设立了网站,以现代化手段发信息、联客户,沟通生产与销售市场。组建以来,积极组织运销队伍和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运销业务。在经营方式上大力推行代理制,既扩大了市场又规避了风险,仅2004年1—10月份就为农民推销果菜380多万斤,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赞扬。白团良种繁销专业合作社自2002年成立以来,共繁销玉米、小麦、棉花、蔬菜、花生、大豆等各类良种14万斤,辐射周边10个自然村,3万多人口,4万多亩地,并实现了从测土、选种施肥、技术栽培、科学管理一直到收获的全程服务,深受农民信赖。几年来,通过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累计为农增收1568万元,实现社会效益2800多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设,董怀忠带领清苑县供销社系统跳出了一买一卖的小圈子,闯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市场。同时,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董怀忠又把眼睛瞄准了协会建设上,他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运作,2003年先后注册了农资协会、农副产品协会,紧接着又谋划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当时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相关手续两个多月都没有办下来,他一看就急了,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提出一周之内必须完成,经过有关人员的积极努力,工作到位,结果仅用了4天的时间就办完了所有注册手续,于20004年6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名誉会长,董怀忠任会长,126个会员参加的清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首开了全省供销社系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之先河。农经联成立后,充分发挥会员各自所长,高举服务旗,同唱合作歌,共铺致富路,形成了一支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的有生力量。农经联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初步彰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和内在潜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实现了农富社兴,社农双赢之目的,而且重塑了供销社形象,密切了社农关系。正如董怀忠所说:“如果说供销社以前成立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是服务三农,体现办社宗旨,那么,农经联的成立,则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促进整个供销合作事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铸辉煌 重振雄风
  梦是圆的,然而圆梦的过程却是方的,是棱棱角角,甚至需要披荆斩棘。董怀忠正是这样一个历经风雨,披荆斩棘的圆梦之人。
  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董怀忠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努力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积极引进新的经营业态,大力推进连锁配送。首先从农资入手,投资30多万元,创办了金桥农资配送中心,该中心下设三室一处一队(业务室、财务室、微机室、技术咨询处、配货车队),在县内设有5个储备库,发展了50家规范的连锁店,实现了统一标识、统一配货、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配送覆盖全县各经营网点80%以上。仅2004年就直接配送各类商品9.6万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营。在此基础上,盐业公司也组建了配送中心,下设连锁店,全部实行配送制。烟花爆竹专营有限公司规范了零售网点,使业务经营日臻完善。企业要发展,人是关键。没有好帅,选不出良将,没有良将带不出好兵。军事哲学如是说,市场竞争亦是如此。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董怀忠更是深谙其道。在用人方面,它始终坚持实行人才战略,大胆面向社会招聘人才。经严格考察,先后启用三位有思路、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到基层单位任职,迅速扭转了所在单位的被动局面,收到了启用一个能人,搞活一个企业的效果。金桥配送中心的经理就是聘用的农民之一,现在该中心已经成为全系统农资经营的龙头。李庄、耿桥两个基层社主任也是这样聘任的。在他们的努力下,过去破败的单位恢复了业务,改造了设施,争回了市场,各项经营业务开展的红红火火。在项目建设上,他号召系统干部职工全员招商,棉麻公司与山西合资,利用闲置场地引进玛钢铸造加工项目,产品主要销往韩国,供不应求。现已成为年产值超千万、利润过百万的立社企业。工业品公司与石家庄客商合作创办了万福祥超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本县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人气最旺的超市。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社提出的“5553”工程,董怀忠精心谋划,积极进行网点整合、重建,通过自办、联办、鼓动职工回村领办等多渠道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并要求各站统一挂牌,统一服务内容和标准,规范建设,努力达到建一个服务站,就成为当地农民的消费购物中心、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经营信息中心。目前,这类综合服务站在全县已达118家。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如今已经52岁的董怀忠历经35年的风雨磨砺,凭着自己的苦干实干和聪明睿智,一步步迈向成功,也使清苑县供销社一步步走向辉煌。从1999年至今,连续六年利润超百万。其中2001年实现利润152万元。全系统固定资产由上任之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8600多万元,县供销社连续八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被市供销社评为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保定市政府评为提高效益、深化改革先进单位。2003年还被人事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辛勤的汗水,骄人的业绩,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而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董怀忠连续当选县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共清苑县委第六次、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代表,连续八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突出领导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连续多年被评为市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1997年获国家人事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的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朱 基、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2005年1月,他作为河北省供销社系统代表,光荣出席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次社员代表大会,并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白立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愚蠢的人总是怀念自己的昨天,聪明的人则是注视着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董怀忠属于后者。此时的他正犹如披挂上阵的勇士,雄心勃勃,信心百倍,带领着清苑县供销社这支千军万马的舰队操舵起航,劈风斩浪,冲向美好的明天。■(□文/吴静芝 刘耀恒)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83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