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3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4

作者

文/姚 军

浏览次数

1553 次

东北振兴中民营工业企业战略选择
  2004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税[2004]156号通知,印发《东北三省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历经5年时间才出台的改革方案,意味着东北税改已经正式启动。此次税改将促使一场大规模的产业链重组从东北开启。至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已由政策倡导转入了实施操作阶段。鉴于此,以“振兴东北”为己任的民营工业企业应在深入透视东北三省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首先作好战略的分析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东北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振兴东北的关键。
  一、东北三省的产业优势
  从宏观角度来看,东北三省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框架。受益于建国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东北三省集中建立了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兵器工业、化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尽管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发展相对滞后,但其发展经济的工业基础仍然存在。此外,东三省还具有非常好的生产要素条件,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量的熟练劳动力。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东北三省还具有比较雄厚的机械装备制造能力、稠密的高等级的交通网和比较便利的出海条件等等。
  二、东北三省的产业缺陷
  (一)产业结构老化。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决定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老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工业结构为例进行分析,与产业结构老化相关联的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东北三省存在的问题类似,所不同的只是改革的步子谁先走了一步、两步的问题。从市场化程度来看,辽宁优于吉林,吉林优于黑龙江。从工业结构中的轻重比例来看:在整个东北三省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仍然是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支柱和产业支柱,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固化”;同时也反映出轻工业品为直接消费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重工业化的产业对最终市场需求变化反应不敏感或相对滞后。从重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看:加工工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最有贡献的产业没有在全球和全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中调整自己,找到恰当的位置。
  2、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引起的“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又称为产业空心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有的产业处于衰退阶段,而新的产业还没有得到发展,或者是新的产业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而且靠自己贡献无法弥补已有的产业衰退的影响,造成经济陷入不断下降甚至萎缩的局面。就全球经济发展而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物质的需求总量开始锐减,世界经济增长也从总量拉动转向了质量效益扩张,这必然导致产业结构趋向于非物化,生产趋于软件化,资本流动全球化,消费市场一体化,跨国公司经营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生产制造系统从刚性转到了柔性上,生产信息化和生产过程外在化,加之信息使用也可以使生产增加价值,生产经营活动开始表现出很强的快节奏、轻型化、非物质化特征。
  (二)产业组织老化。20世纪80年中后期以来,老工业基地的一些企业虽然通过企业兼并联营和改组,使产业组织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因所有制形式单一引起的产业组织老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企业规模不经济,特别是适宜大批量生产力的行业还未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多,“企业办社会”现象严重,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
  三、东北三省民营工业企业制定战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使企业具备自生能力的产业。自生能力,是指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正常经营管理的企业在没有任何外来扶持的条件下,获得市场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率的能力。一个企业具备自生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所进入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技术与其所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吻合。如果不符合,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的国内或国外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就会缺乏竞争力,而不可能获得可以接受的利润率的能力。从目前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所在的行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技术结构来看,大量企业是资本密集型,甚至是高度密集型的,不符合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所以,民营工业企业在做产业选择的过程中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原则,以自生能力为前提,向优势互补,走向共赢的联合之路转变。
  (二)接续产业培育应符合未来消费需求变化。具体要把握以下十种转变:1从传统消费观到可持续发展消费观的转变;2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重视生活质量的转变;3从被动的满足需求向积极的创造需求,开拓新市场需求的转变;4从自成体系的国内市场向开放的国际市场的转变;5从各国之间消费方式固化向快速融合的一体化方式的转变;6居民消费从排浪式向高层次的转变;7从追求物质消费向同时追求服务消费的转变;8从满足基本生存的需求向追求人民全面发展的转变;9食品从原材料型的向加工型的转变;10从重视工作环境向同时重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这十种转变为东北三省的产业定位、延伸、深化和实体化,以及产业组织架构、财产组织形式、绩效标准提供了一个进入的理论框架,以防止有了接续产业规模后,再去养育市场和消费群体,拓展终端用户等方面的工作。
  四、东北三省民营工业企业战略分析
  (一)“龙头老大”式主导产业战略。产业改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转换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造传统产业,确立和发育主导产业是主攻方向。主导产业理论的提出者罗斯托指出,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发展。主导部门综合体是由主导部门和与主导部门有较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的。罗斯托所阐述的这一“主导部门的综合体”正与东北三省的现状相符。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这些曾一度被视作冷门或所谓“夕阳”的传统产业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无可置疑地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中最强劲的部分。
  (二)“卫星”式中小企业战略。东北经济的振兴,不仅需要一批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还要有一大批具有特长技术的中小型专业化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围绕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循环,发展成为“卫星”式中小企业。尤其是在制造业中,急需建立起一大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组成充满活力的社会化生产体系与合理的市场竞争结构。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克服东北三省刚性的产业结构,深化产业结构改造。与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相比,东北三省的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地区及相关政策的优势民营工业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如果在大型企业的竞争中不能胜过象东方希望集团、鄂尔多斯集团、比亚迪集团等实力雄厚的民营工业企业,那么就一定要抓住中小企业的竞争空间。
  (三)“参股”式重组战略。根据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造,以参股、租赁等方式进入有发展前景的国有经济退出的一般性竞争行业,实现混合所有。从目前东北三省民间资本的规模和结构来看,民营工业企业具备替代国有经济退出的可能性,民间工业资本可能是接替国有经济退出的主要力量。
  (四)“升级”式高新技术战略。这种模式是针对产业升级滞后带来的“产业空洞”这一问题所提出的。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头兵。尽管东北三省的民间工业投资多分布在传统产业,但是有些高起点的民营工业企业已经开始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并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东北三省经济增长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是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水平、增加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文/姚 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75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