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振兴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借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西部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提出了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发展教育、引留人才为原则,加强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育结构、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发挥女性人力资本优势等可行性对策。
一、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演变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认为劳动能力与人的素质相关。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人是亚当·斯密,他指出:“在社会的固定成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之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得的有用才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知识与组织是最有力的生产力。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遭到严重挫伤的国家(如日本、联邦德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繁荣的经济;另一些自然资源紧缺的国家(如“亚洲四小龙”)获得了经济的迅速腾飞。与此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年年投入大量资金,可至今还没发展起来。可见,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稀缺原理”、“边际收益递减”等原理已不能以上现象。舒尔茨认为,我们忽略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他明确指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贝克尔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本》一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他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指出:“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他着重分析了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成本收益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要点总结如下:
1、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术、健康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五个方面:医疗保健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教育费用;成人教育费用;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所支出的费用。(2)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大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3)教育培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1)收益递增性。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具有增殖性。人力资本会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生产力水平。(2)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不可分割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边际效应,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4、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是指其所有者并不会因此而获得全部的收益,还有一部分收益会由其他人和整个社会获得。对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而言,其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积极性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人力资本利用率低下。
二、西部人力资本的现状及产生根源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西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较低。
1、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稀缺。作为社会总人口一部分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是从质的角度而言的,是一种采取资本形态的复杂劳动,是人力资源的特定组成部分。2003年西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5%,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7.43‰,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1‰)的12个省区中占8个,其中西藏11.10‰,而同年北京、上海都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0.10‰,-1.35‰。西部地区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居高,其中,西藏文盲率高达44.8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分析说明西部地区人口质量偏低,这严重地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到2002年底,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仅占GDP的3.32%,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6%),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欠发展的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量更加不足,且与东中部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据2002年统计资料,东部地区注入教育经费29358217万元,西部地区仅注入教育经费11945330万元,占全国的21.8%;医疗卫生保健方面,2003年西部卫生机构床位数占全国26.3%,东部42.2%,而卫生机构人员所占比重,东部42.8%,西部仅占4.02%。
3、人力资本的地域、行业分布不均。西部人才主要聚集在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如四川、陕西、甘肃高校云集,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相比之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恶劣的边远落后地区,人才拥有量相当少,如西藏专业技术人员仅4万人,排全国倒数第一。另外,由于体制等原因,西部人力资本行业分布不均,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而企业单位人才少。
4、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西部经济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扩大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外部的高级人才引不进来,内部人才又留不住,科技人员流失严重。
分析西部人力资本现状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根深蒂固。西部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贯彻执行,人口增长过快,再加上西部人均生活水平低下,子女的教育文化素质得不到保证。
二是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错位。人力资本投资的周期长,有时投资主体并不一定就获得相应的收益,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由于无法从投资中获取相应的回报,地方政府往往认为这种投资是不经济的。加上,人力资本的收益具有滞后性,因此,在当前急功近利的行政体制下,西部地方政府热衷于见效快的项目,缺乏对智力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人力资本产权不明晰。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其载体。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比重相当高。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财产,它的载体完全控制着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国有企业中残缺的人力资本产权使得人力资本的“激励”不足,员工和企业家可能会保留其知识、技能。这样,西部现有的人力资本不能充分地被利用。
三、开发利用西部人力资本对策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我国西部大开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搞好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充分利用是关键,发展教育、吸引和留住人才是西部发展之根本。
1、加强教育投资力度,完善教育结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的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银行专家指出,增加教育投资,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平均每增加一年,创造的GDP就会增加9%。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比较快,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西部地区的教育以政府投资为主,而由于教育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的错位以及有限的财政约束,地方政府扩大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拓宽西部教育投资渠道,使之多元化。首先,加强中央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中央政府而言,不存在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对称的问题,中央政府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其次,广泛吸收国内民间资金,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金。再者,加强与东部地区对口学校的联系,开展“对口扶贫支教工程”,促进西部教学水平的提高。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专业化分工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教育的专业结构应当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否则,部分教育投入会成为人力资本的专业转换成本,导致资源浪费。目前,西部地区仍以农牧业为主,而适合这种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如畜牧业、农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面对这种情况,西部地区的教育应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等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的投资比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向广大农户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相对缩小高等教育投资的比例。
2、从制度方面为人力资本的发挥创造条件。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高低与制度因素紧密相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科斯曾指出:“一系列制度创新所导致的不断优化的制度环境,又将极大地促进成百上千的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这是制度对经济活动造成的一种激励效应。”首先,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的载体决定其利用率,只有充分地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西部经济才会发展起来。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产权不明晰的现实,我们要承认企业经营者、职工、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所有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计量和监督机制,使激励性报酬安排的基础更为合理化;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用人制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气氛,做到真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加强法律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保障作用。美国一直很重视运用法律来保障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早在1785年颁布的土地法,就为学校发展专门保留了土地;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拨款资助中小学教育。我们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法律上做出相应的规定来迅速、有效地增加西部高质量人力资本存量。
3、发挥女性人力资本的优势作用。加大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措施。从先天和后天的角度讲,女性的智力状况、身体健康及教育水平关系到下一代人口质量。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体制的不健全,女性人力资本的作用尚未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此,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挖掘、开发和利用女性人力资本。加强对女童的教育;为女性提供优厚待遇,放宽各种限制,引留女性人力资本;科学正确地评价女性人力资本等。■(□文/王 芳 郭 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