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4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31

作者

□文/张国旭 谢 军 金春阳

浏览次数

2894 次

如何搞好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要显现出它在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在审计领域和审计深度、力度方面不断发展,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充分发挥内审工作职能,推动内审工作发展,提高内审工作质量,逐步实现内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
  审计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还是在领导,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一是要把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坚持在审前提要求、审中听汇报、审后抓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给予有力支持,为审计执法撑腰壮胆,支持审计部门依法揭露、制止、纠正和处理查出违法违规行为,为审计人员营造宽松、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审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审计人员,保证审计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各级领导在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的关键时期,要重视审计机构的健全和审计人员的配备问题,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审计人员的敬业和创新精神,拓宽审计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使内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现行财经法规和制度规范,只有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才能搞好内部审计工作。
  (一)搞好内部审计工作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根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结合行业内部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与本行业的规章、制度。如我局先后制定了《审计科职责》、《审计人员职责》、《审计人员廉政制度》、《内审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克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防止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达到了“以审促管、以审增效、以审保廉、以审促精”的效果,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二)搞好内部审计工作要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审计工作规范化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尺度,是评价和考核审计工作的依据。
  1、规范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要求和重要性、审计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对审计风险进行适当评估,收集和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规范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审计证据的收集应遵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原则,运用检查、监盘、观察、调查、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保证审计证据充分、有力、可靠。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起着纽带的作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不完整的底稿无法支持审计报告。因此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应符合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观点明确、勾稽关系清晰的原则。
  4、规范审计事项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综合评价。审计人员应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5、规范审计报告。审计人员编写的审计报告应达到事实清楚、表述准确、结构合理、评价准确、审计证据确凿充分。建立审计报告的分层次内部复核制度,对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认真做好记录,取得会审领导的签字认可,然后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6、规范审计意见(决定)书。审计意见(决定)书是内审权威的象征,应严格按照已审定和已取得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中的处理意见(决定)下达,被审计单位必须无条件执行。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促使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审计作用发挥的好不好,最终还是看审计发现问题是否解决,提出的建议能否得到落实。建立审计反馈制度,跟踪进行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有力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7、规范审计档案工作。审计档案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计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做好审计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利用、编辑、统计工作,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作用,为审计工作服务。
  三、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会计的电算化对审计部门内部及被审单位各业务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了传统手工审计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审计对象从有形转向无形,从会计资料的检查转向对经济活动运行的监督;从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检查转向其核算过程或信息生成的监控;审计的重点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对知识和信息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无形资产的审计、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评价、信息系统功能和程序的合理性分析等将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环境和审计内容创新使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成为必然。
  (一)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是审计方法更新的动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审计业务的不断增加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被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已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为了以较少的资源耗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就必须创新审计方法,使之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的需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审计风险越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审计人员只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才能使得出的审计结论、表述的审计意见有较大的把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合理运用现有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以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其精髓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运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制定审计战略,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的目的。
  (三)审计方法、手段的创新是为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审计环境—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审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全部的会计记录、会计处理都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部分甚至全部消失。二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完整性、安全性和正确性。三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还应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由此可见,审计环境的变化—实施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只有广泛应用计算机审计辅助工具,才能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保持自身审计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审计人员才能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四、加强学习、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保障
  审计工作的深入透彻,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处理的客观公正,审计效果的发挥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队伍素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审计人员的素质应从财会型向复合型转变,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要有较大的变化;审计工作不再完全依靠人员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要依靠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审计人员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转型,审计人员要求具有技术专长与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基本能力素养。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审计队伍素质,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修养。我们围绕经济工作中心,紧贴审计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思想。其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审计执法力度,严格依法审计,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最后要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不同形势,加强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我单位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领导仍然积极支持审计人员参加交通部和省厅组织的审计培训。还在系统内举办审计基本知识培训,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环节进行辅导,使审计人员在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上得到系统的、有效的学习,熟悉、掌握审计技术和操作技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素质。只有审计队伍素质提高了,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才能维护审计执法的严肃性,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856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