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5期/经营管理/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31

作者

□文/周敬伟

浏览次数

2420 次

战略管理学前沿研究
  提要 过去20多年,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进入新世纪,战略管理学者百家争鸣,既重视解决传统战略管理学的问题,也探究“新科学群”的理论的启示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新突破将早晚出现。相对而言,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停滞不前。
  一、上世纪的企业战略管理学发展
  在企业管理领域,战略管理的定义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战略是一个机构和外部环境配合的体现。从动态的角度看,战略是川流不息决策群的规范。川流不息是要保证在时而恒变、时而剧变的环境中保持顺势而行、有效益地执行政略,即至高层次的目的。
  面对营运环境不断转变的挑战,现代管理者都致力追求战略管理的知识、技能。在研究方面,开山鼻祖Alfred Chandler教授,率先在1962年发表专著,名为《战略与结构》:一方面解释战略的重要;另一方面分析战略和企业管理、结构改变的关系和含义。此外,安索夫教授早在50年代便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如1957年的《多样化战略》和1965年的《公司战略》;而最重要的著作,便是在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
  自此,管理学便出现了战略管理这个词汇,而学者亦察觉:企业政策的研究是狭隘的;焦点放在机构内部整合,是不足以保证机构能在动荡、易变的营商环境继续生存、持续发展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安索夫的战略管理概念与论述,为早已了解机构外部环境的重要性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乃至学者们可以共同致力发展战略管理学科。从1979年Schendel and Hofer编著的《战略管理》的出版,至1980年《战略管理学报》面世;随后,战略管理学会成立,乃至在商学院战略管理成为一门认可学科,学者可以自我界定为战略管理学者而受聘或升职。
  二、21世纪的战略管理学趋势
  在21世纪初,企业战略管理学持续发展,更悄悄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文提及的战略管理定义,只是90年代初的一个共识而已,而战略作为一个机构和外部环境配合的体现这个概念,则是70年代末期提出的。时移世易,战略管理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从前瞻性角度分析,战略管理的新定义只怕早晚会出现。主要原因是理论的突破,导致新范式的出现,继而影响公共管理领域的战略管理的发展。
  简单而言,自上世纪60-70年代自然科学得到突破,形成“新科学群”,驱使社会科学家从崭新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主要的“新科学群”理论包括:混乱、混沌理论,自我组织理论,复杂理论。这些“新科学群”的理论迫使战略管理学者重新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的规律和含意与启示。名学者D'Aveni便在1994年撰写《恶性竞争》一书,使学界、实务界从新的角度分析,乃至察觉:继续转变的营商环境及恶性竞争并非一如前人所指有害而无益。
  察觉上述发展,Lengnick-Hall and Wolff便指出:战略管理已经在90年代末期形成三大流派:(潜)能力流派;游击战流派;及复杂流派。游击战流派和复杂流派的见解与论据迫使战略管理学者及实务界接受现实:社会现象的复杂及社会力量的暗涌,并不能单凭传统社会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控制手段便能够掌握、调控。因此,战略管理,作为一个包括环境扫描、战略制订、战略执行的线性过程,可以在某些剧变、复杂至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成为管理者的负担。也因此,有学者做出相关分析,指出: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不制订战略是可以有益而无害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战略管理学界盛行行业战略分析。此流派建基于Michael Porter的理论,指出在行业层次存在独特因素,如个别企业能加以利用、发挥,则可发展或保持竞争力;及后,不少学者认为必须进行企业层次的分析,始能解释缘何在同一行业中某些企业能表现出众。因此,企业层次的分析自80年代末期,逐渐成为主流,而(潜)能力流派(即重点分析个别企业如何整合、创造机构机制、条件、资源,从而在易变的营商环境得到持续发展的理论家)则得以取代企业结构学派的主导地位。然而,前沿研究则显示:行业的独特因素,对企业的运作、业绩,是有许多显著影响的。这前沿研究印证传统的行业分析学派也有其卓越见解及贡献,故应该是第四流派。
  此外,有不少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战略思维。这可算是第五个流派。战略思维是个人层面的概念,而非机构层面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机构组织也可以有战略思维,但这论据并不正确:机构组织可以是学习性机构、自我组织机构,却不能是战略思维机构;因为,战略思维涉及直觉与直觉形成的知识,是人始拥有的能力。战略管理涉及环境扫描、战略制订、战略执行。同样,战略思维也涉及这些活动。但是,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分别:前者含蓄待发,而后者付诸实行;前者可以涉及天马行空的分析、构想,而后者必须是实际可行。
  三、前沿研究的启示
  国外战略管理学发展迅速,我国的战略管理研究却停滞不前。的确,我国很多战略管理论文的学术、理论水平不算高,未能达到国际主流管理学期刊的要求,并不出奇。故此,我国战略管理学者必须反思和正视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以偏概全的把战略规划等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焦点在前瞻性调动、改变机构内部条件、运作,提高机构对转变中的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得到持续生存、发展,实现机构的宏大目标,为企业投资者带来至大的回报,为管理者、雇员等带来许多不同社会、心理层面的回报。相对而言,战略规划是一个狭隘概念,焦点在分析既定目标和编制执行方案,是自上而下及理性程序。战略规划是分析工作,是理性形的思考模式及实践,而战略管理则涉及动态了解、抽象分析、智能运用等综合性、直觉形及非理性形等战略思维运作的工作,所要求的是另类知识、技能;将两者混淆便容易出现知识、技能错配的问题。管理学大师Mintzberg早在1994年便发表《战略规划的兴起与没落》,指出战略管理是一种综合的过程,而战略规划却只是分析的工作,本质与层次皆不同。
  第二,在国外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者经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制订多层次战略,包括至高层次的总战略,乃至第二高层次的发展方向战略,稳定战略,及紧缩战略。而贯通这些战略的还包括多样化战略及引导、协调战略等。而第三个层次的则是功能战略,包括核心能力战略,市场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研究战略,研究发展战略,运筹战略,物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及资讯科技战略等等。此类战略各自包含不同的策略及行动方案,我国学者在这战略分类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足够,需要急起直追。
  第三,战略管理学科的权威期刊,《战略管理学报》,列出的主要课题包括:战略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层;企业家职权、能力和组织意图、意志;评估和理解竞争、科技、社会、政治环境的方法与技术;规划编制过程;战略决策过程。我国学者至今尚未全面研究这些主要课题,使我国战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得到全面发展。
  正视上述的问题,可以改善目前我国战略管理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此外,学者们考虑使用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领域,传统的研究法是逻辑分析、文献分析、实证资料分析及实地观察、面谈等。至上世纪60年代Vernon Smith教授大胆尝试应用实验室实验法,成就卓越,亦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笔者翻查国外战略管理文献,掌握两个情况:(一)战略管理学者现时主要应用的正是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涉及许多认识力及心理因素,而实验室实验法真正能够在这方面的探讨提供其他研究法难以掌握的实证论据。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下功夫,成就可以是显著的——在最短时间内超越国外学者,为战略管理学科带来重大突破;也可以为我国战略管理研究,提供机要论据,优化我国战略管理。■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91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