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5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31

作者

□文/张 妮 马欣欣

浏览次数

14566 次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提要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决定其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控制策略。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依赖原始的单一的古典信用分析技术。古典的因素法信用分析方法的运用有其局限性,例如赖以生存的专家系统的维护成本极为昂贵;不同的专家对同一企业可能有不同的分析结果;过多的依赖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造成的风险等等。鉴于古典的因素分析法的信用分析的若干弱点,必须辅以其它创新的管理技术来弥补其不足。
  (二)过度重视抵押担保。由于古典信用分析方法对信用分析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当银行信用分析人员的水平达不到多要求的高度时,为了避免风险,银行更倾向于发放有资产抵押的贷款。因此,我国很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首先要求企业提供的就是抵押担保。如果同时有两家企业申请相同数目的贷款,肯定是能够提供抵押的企业可以获得贷款,而不能提供抵押的企业就比较难贷到款,即使后者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前者。
  我国某家商业银行截至2001年年底止贷款种类,其中抵押贷款所占比例近70%。这种过度重视企业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品变现后的现金流),忽视评价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经营产生的现金流)的做法势必导致企业的多头抵押、相互抵押等行为,将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利益。最终,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人为地扩大了。
  (三)信用风险的度量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度量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是贷款风险度。这个指标虽然从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三方面来综合衡量一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但是信用风险度仅仅给出信用风险大小的相对数值,而数值本身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它必须与贷款历史的风险度水平和同类贷款的风险度水平相比较,才能得出有用的信息。
  (四)无法准确的计量信用风险的大小,无法确定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根据我们对现代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包括由于借款人违约造成的风险和借款人信用等级变化(降低)而造成的无法还款的可能风险。我国月前内部和外部信用评级体系都很落后,无从获得基于借款人信用的信用等级迁移矩阵,无法建立基于此基础的科学的信用风险模型。很难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精确的配备风险资本;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这导致我国银行的准备金水平较低。另外,也无法考虑信用级别和预期损失的差别,一律按8%的比例配备风险资本,有失均衡。
  二、加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的对策
  开发或利用国外科学先进的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技术方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为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可遵循以下思路:
  (一)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处于基础地位。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传统经营观念的影响,没有把信用分析工作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模型几乎处于空白。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配合商业银行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并由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衡量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随着市场利率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银行同业间竟争的规范发展,央行会逐步放宽对贷款利率的限定,这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得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因素构建自己的信用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
  (二)建立信用资产的数据库,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传,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库,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资料、历史上的违约率资料以及金融市场数据资料等。这个信息库,一方面可以为贷款决策者提供一个权威的信息咨询系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系统的数据自动进行企业年初和机器的信用等级评定、测算贷款风险度量指标,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动态依据。同时,当企业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度、流动指标等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指标发生较大变化,系统将自行报警予以提示。
  (三)健全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巴塞尔委员会拟定的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进行了重大修改,允许一些国际性大银行使用内部信用评级对资产进行评级,表明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内部评级体系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加快建立统一的,独立运作的内部评级体系。
  (四)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一是制定适当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程序,明确贷款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信贷决策体系,并实行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管理。不仅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详尽、准确的信用分析,而且要在贷款贷出后进行严格的跟踪调查。通过对现金流动和资金状况的分析,定期监督借款人业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是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信息机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行定向预防与定量监控相结合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行业、地区风险分析,防止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作为全行管理中心,应当加强使馆全局的行业、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掌握相关动态信息,建立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定期发布地区、行业的风险分析报告,知道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以控制信用风险的过渡集中。
  (五)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所谓银行信用文化,是指一家银行内部经多年时间形成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以及在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总和。良好的信用文化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仅具备科学的组织体系、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但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信用风险管理好似形存而神亡,可能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流于形式。只有加入了良好的信用文化,才能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形神兼备。银行信用文化需要从银行最高层开始渗透至全部组织,影响组织内的每个人的行为。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信用文化植根于银行、融入银行的血液中,各项制度、方法、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因此,在构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环境,建立起自身的信用文化和管理哲学,让银行的全体员工以伦理道德、银行发展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在缄默过程中涉及主观判断时,建模者才会以达到风险管理目标为最高准则。
  最后,坚持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再完美的信用风险模型也仅仅是进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工具,任何复杂的数量分析都不能代替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判断,况且目前现有的信用风险模型还未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人们还将面临着模型风险。因此,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3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