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5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5/5/31

作者

□文/石廷安

浏览次数

1818 次

试析“中国石油”的市场价值
  提要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石油市场的繁荣为“中国石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高的行业壁垒和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能够确保“中国石油”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加之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中国石油”成为一家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的上市公司。
  一、我国石油行业概况
  尽管我国努力保持石油的自给自足,但是,自1993年以来,国内的石油产量已经开始满足不了需求,而且“缺口”逐年增大。1988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是每天2.3百万桶,国内生产量是每天2.7百万桶;到2002年石油消耗量翻了一翻,达到每天4.9百万桶,而石油供应量仅每天3.3百万桶。根据地质勘查和市场调查,我国石油供需的巨大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今后将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的石油工业由三大石油公司控制,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家油公司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中国石油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公司在上游资源的占有方面优势明显,控制着我国70%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储量,而且最近完工的“西气东输”工程,使中国石油控制了我国陆上天然气运输的主干网络,为公司下一步天然气业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石化也是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规模较中国石油小,其主要优势在下游业务领域——炼油、化工及销售网络;中海油是一个以上游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规模最小,但成长迅速,主要业务范围为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与生产。
  二、中国石油经营环境分析
  运用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中国石油行业结构及竞争状况进行分析:
  1、现有公司间的竞争。我国石油供需的矛盾为油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勘探与开发业务上,三大石油公司多开采的原油都将抵消一部分原油的进口量,因而三大石油公司在上游业务上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竞争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下游业务,主要是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之间的竞争,竞争将主要集中于成品油的销售方面,化工产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但由于基本上处于寡头垄断局面,两家油公司的竞争不会过于激烈。
  2、新进入者的威胁。石油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我国政府对这个行业的管制比较严格,没有政府的批准,别的企业和个人是不允许进入这个行业的,即使能够进入,国内新进入者受资金及技术的限制,短期内也很难形成气候。因而,国内新进入者的威胁是较少的。但国外大型油公司在WTO以后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我国的石油行业中来。但由于石油资源的独占性,这些国外油公司不可能在上游领域与三大油公司展开竞争,竞争只可能会集中于下游业务上,特别是成品油的销售上。
  3、替代品的威胁。目前的替代品主要有:煤、核电、水电、太阳能等。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可再生能源仅占到我国总能源需求的2.5%,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可能无法成为主力的能源。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70%以上。但煤炭的消费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石油与天然气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国能源消费的总趋势是煤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石油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4、供货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中国石油是一个一体化的综合性油公司。目前公司每年的原油产量足以供应下游使用,另外多余的三分之一供应给中国石化。公司虽然也从国外进口一部分原油,但所占数量很少,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不大。因而可以说,原油供货商对中国石油讨价还价的能力有限。
  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当前我国原油价格没有完全放开,是在政府的指导价下进行交易,但交易价格随国际油价的变化而波动。因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基本没有。在下游的成品油和石化市场上,目前基本上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石油巨头垄断,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也很有限。中国进入WTO以后,随着成品油与石化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油公司可能会进入这一业务领域,并对中国石油的下游业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体上看,中国石油所处的竞争环境并不十分激烈。上游业务基本上不存在几大油公司间的相互竞争,而上游领域正是中国石油的优势所在;下游业务,成品油及石化产品今后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竞争,但中国石油通过成本控制、提高效率、强化炼制与营销一体化等,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公司下游业务的盈利状况,2003年及04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证实了这一点。因而可以肯定,中国石油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证较好的盈利水平。
  三、中国石油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分析
  1、盈利能力及成长性分析。中国石油的油气产量近几年来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原油年产量变动不大,基本保持在7.6-7.8亿桶之间;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从1999年的4.371千亿立方英尺增长至2004年的8.394千亿立方英尺;油气总产量呈现稳步递增的趋势,从1999年的8.480亿桶油当量逐渐增长至2004年的9.179亿桶油当量。近年来中国石油的产量增长主要是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西气东输管线的全线贯通,必将为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国石油近年来的盈利状况良好,公司2003年的盈利较2002和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这主要得益于原油及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和油气产量的增长。而高的行业壁垒和弱的竞争格局,使得公司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2、运营能力分析。中国石油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01年的23.68提高至2003年的65.04,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与客户谈判中的优势明显,而且近三年来有逐渐强化的趋势。中国石化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比较高,而中海油则相对最差。资产周转率上看,中国石油近几年来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5—0.6的水平,略强于中海油。中国石化资产周转率较大,达到1.21,是中国石油与中海油的两倍。
  3、偿债能力分析。尽管中国石油近三年来的流动比和速动比逐渐减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有弱化的趋势,但流动比和速动比在2003年仍然达到3.09和2.06,反映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是较强的。中国石油总资产负债率近三年来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03年降至31.88%,且公司长期债务负担比较低。中海油的短期偿债能力略强于中国石油,长期偿债能力差不多。
  4、杜邦分析。中国石油2003年的ROE增长主要得益于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提高,而中国石油近三年来的权益乘数逐年下降,公司减少了对财务杠杆的依赖。
  与中国石油相比,其他两家国内公司的财务杠杆作用差不多,而资产周转率,中海油并不如中国石油,导致最终ROE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海油在销售利润率方面优势明显,高出中国石油近一倍。中国石化的销售利润率比中国石油要低许多,2003年仅达到4.56%,只有中国石油的四分之一。
  四、分析结论
  与国内市场上的其他市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上游资源优势、政府的支持、巨大的成长空间、国内石油资源的寡头垄断、较高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因此,中国石油是一家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的上市公司。■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08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