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地利用这45分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而做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的课堂讨论法,几乎在每堂课中都有所采用。本文根据笔者的数学教学实践和观察,谈谈数学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数学课堂讨论中的重要问题
(一)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集体讨论是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是保持教师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根据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仅在10%左右或更低,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也往往在15%以下。小组讨论一般又分为四人小组讨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也往往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情况。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进行讨论。
(二)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当前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这两种情况,使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导致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1、在数学课堂集体讨论中,很多教师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形式主义的讨论。2、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全体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中,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主义更严重,往往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中止,进入大组交流,草草收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3、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更甚者,当有的学生因为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心意时,而遭到教师的指责或嘲弄,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更严重的是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小组讨论的组织率低。小组讨论时,因为教师的暂时“不参与”导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参与率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得出问题的结论。只有使各类学生都积极这参与讨论,这样的教与学才是其乐无穷的。而在数学课堂中展开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绝不能把讨论当做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点缀,或当做“改进”课堂教学的一张标签。
二、数学课堂问题讨论的解决方法
(一)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情境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发展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一个良好的商讨学习氛围是长期培养的结果,教师在这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用教师无私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爱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工作。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在这个舞台上,要淡化教师的表现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从而得到心理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不是教师不管不问,把一切交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商量讨论,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课堂教学中的平等,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而不能把学生“物化”为一个容器或应试工具。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意批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扼制。
2、把握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愿意受重视,被承认,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各科教学情境,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如,由“一只蚂蚁在筒外壁的A点,想吃到筒内壁的B点处残留的一点蜂蜜,怎样走路程最短?”从而引出几何体表面的最短线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认真学习。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3、创设人人求异,勇于创新的气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灵感和创造,往往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
(二)重视讨论的组织和指导
1、科学分组讨论的组织。首先把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通常由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组成。做到组内质异,组间质同,为学生展开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待提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后,便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思考题,结合自学课本展开讨论。要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在积极鼓励学生在组内开展竞赛的同时,还有激励学生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在检查学生讨论结果时,对一些大家都能掌握的知识,可以让中下生来讲解,以培养中下生的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对一些比较繁杂、比较抽象的问题,则可让优等生来回答。因为他们语言精炼,表达清晰,容易与他人交流,这样还有利于把个人的认识成果及时地转化为共同的认识成果,提高效率。
2、讨论方法的指导。根据讨论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选用不同的方法,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空间想象不够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讨论,对书上有提示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看书,按要求进行讨论。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想方设法让学生爱学数学。
3、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地商量讨论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我们认为,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看这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商讨的有价值,有兴趣,不妨多花点时间,让他们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他们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莫要让学生产生"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