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连锁经营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历史,但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伴随着这种经营方式在城市市场的迅猛发展和逐步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把目光瞄向农村流通市场,其巨大潜力正日益受到重视。供销社作为长期从事农村商品流通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在推进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在产权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以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为重点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再造农村骨干商品经营服务网络。
一、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可行性
供销社发展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流通经营网络,是否具备客观发展的环境和基础,是不是已经错过良好的发展时机?分析供销社发展的客观环境,可以看到,发展还有很好的政策环境,有很好的机遇期。
从政策环境看: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现代化流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国家各种助农增收的政策已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正在快速推动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其中农民的现金收入约占纯收入的90%,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统计数据还显示,200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0.1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8376.9亿元,增长10.7%,农村市场的销售在持续升温。
从机遇条件看:
一是连锁经营的空间大。2003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只有8.4%,我省尤其是农村则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供销社在县城和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有比较优势,这就为我们在农村市场开展连锁经营提供了空档和难得的三、五年的机遇期。
二是农村流通市场发展空间大。目前,农村零售市场处于主体规模小,各自为战,竞争无序的状态,新的经营链条没有形成,供销社在农村市场还没有强劲的竞争对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完全能够在农村流通市场有所作为。
三是完善农产品经营链条有需求。大企业发展的优势在于规模和体系,但目前我国上游供应商特别是生鲜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无法与大企业对接,其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村市场的开发空间非常巨大。
从供销社自身来看:
供销合作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有能力、也有条件在为“三农”服务中有更大的作为。
一是供销社对农村市场熟悉程度高。供销社长期从事为农服务,接近市场,接近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特点,了解当地市场与环境,对农村商品市场需求的把握,敏感于其它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
二是在农村市场和农民中有多年形成的信誉。供销合作社在长期的为农服务中,与农民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农民对合作社理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市场放开后,供销社在农资、食盐、烟花爆竹和棉花等农产品经营中仍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农民在供销社经营网点购买商品还是比较满意和放心的,这是其它个体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供销社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是供销社具有一定的流通网络资源。供销社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具有整合系统和当地社会资源的优势。近几年来,供销社从深化自身改革入手,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淘汰了一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网点,同时,建立在新的产权体制基础上的供销社经营网点正在形成,供销社建立的协会、商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应该说,这种形式体系更有生命力。
四是有一批熟悉农村流通的合作社队伍。供销社长期从事农村商品流通,培养了一批农村商品流通经营人才,这批队伍在旧的体制下束缚了创造力的发挥,供销社通过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培育出合适的土壤,这批人完全能够有所作为,成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中间力量。
五是有一个相对完整、有力的行政推动组织。政府的支持和供销社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供销社发展农村流通网络的最大的政治优势。虽然各级社相对独立,但省级社对各级社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和影响力,各级供销社对所属企业仍拥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整合能力。
六是供销社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近年来,全省供销社以县级供销社为重点环节,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已经趟出了路子,取得了经验,出现了值得大力推广的典型。据统计,2004年全省供销社有日用消费品连锁公司或开展连锁业务的企业21家,年销售额近10亿元,全省二分之一的农资企业在开展连锁经营上有了大的起步。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相对的,挑战是绝对的。对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低。农村市场高度分散,农村零售企业一般经营规模小,企业间距大、物流运距长、成本高,市场秩序乱,这在一定时期会严重制约现代商业在农村市场的扩张。
二是供销社自身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经营理念陈旧,专业人才匮乏,网点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差;网点分散、区域跨度大,物流成本高;资金短缺,机制落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农村重点商品经营网络发展框架模式
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整合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要根据我国农村“小城镇、大市场”和供销社“小企业、大系统”的特点,充分发挥供销社优势,按照连锁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要围绕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以连锁、配送等经营方式为主导,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交流为特色,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思路,构建具有供销社特色的现代化的经营网络体系。
(一)农副产品网络。农副产品流通网络要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建立以农副产品购销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基层社、专业社、村级综合服务站、行业协会和生产基地等为依托的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上下联动,纵横交错的农副产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在网络建设层次上可按基础网、区域网和全省网构建。
基础网,县及县以下为基础网,由县、乡、村三级网络组成。在县城建农副产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在乡镇建专业社、协会分会、批发市场;在大村落建综合服务站。
区域网,由中心城市供销社所属的农副产品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加工配送中心与县级的基础网络连接构成。
全省网,省级社要建立农副产品企业龙头,结合行业协会和相关网站,按照经济合理、畅通高效的原则,以资产、品牌和信息服务为纽带,组成全省性的农副产品经营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集团经营发展。
(二)农业生产资料网络。要加快现有农资经营网点的改造、整合,构建以连锁配送和总经销、总代理为主要形式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坚持全系统“一盘棋”的思想,分工协作,共建物流畅通、功能健全、管理规范,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市场的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共享网络资源。基本框架是:“省农资集团公司+市、县区域性农资配送中心+基层社直营(或加盟)连锁超市、农资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村级综合服务站”。要强化省农资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县级农资公司的改革和重组力度,特别是县级农资公司要担负起县域内农资连锁配送的任务,搞好农资供应服务。
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本着市场化运作、企业化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以资产联结为纽带的省、市、县农资企业的网络对接机制,采取入股、合作、加盟等多种形式,在市、县组建分销配送中心,逐步形成以省公司为龙头,以市、县级分销配送中心为依托,以基层农资超市、农资专业社、庄稼医院为基础的跨区域的大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三)日用消费品网络。根据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县为重点和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思路,日用消费品网络建设可按基础网、区域网和全省网三个层次,纵横结合构建。
1、基础网,县及县以下为基础网,由县、乡、村三级网络组成。县社成立社有资产运营管理机构或集团公司,结合企业改制对现有资源重新整合,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和现代流通方式,在巩固、改造原有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分别在县城建超市和配送中心,集镇建连锁综合超市,大村落建便利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集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
2、区域网。以中等城市和位于经济区域中心的县级市(或较发达的县)连锁企业为依托联合相关县(市)按经济区域和合理辅射范围构建区域网。它依托区域内的基础网络靠大联强,与全省网络对接,发挥合作优势,实现低成本规模经营。要统一规划,扶强带弱,改建结合,逐步发展。
3、全省网。扶持壮大有潜力的市县日用消费品连锁企业为龙头,外挂超大型连锁企业,打破地域界限,以资产利益和信息服务为纽带,内联市、县区域和基础网,构建城乡一体的全省性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统一品牌,做实做强,整合网络。
三、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联合合作、超常规发展,实现供销社农村流通网络再造。目前农村消费品市场“散、小、弱、低”的现状不容回避,而且农村流通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供销社自身的体制、机制、设施、物流、人才、管理等许多方面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留给供销社生存、发展的机会和时间已经不多。如果按照常规,从头做起,各自为战,供销社一、两年来好不容易培育的网络成果只能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惨淡经营,甚至夭折。要生存、要发展,再造流通网络优势,必须把握有限的时间和机会,突出战略重点,确立联合合作、超常规发展策略,倾全行业之力,培育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供销社的优势在农村,要把县城和乡镇,经济较发达、供销社经营基础比较好的县城和乡镇作为流通网络发展重点。坚持超常规发展策略,可概括为八个字:一是“破”,突破思维定势,选准发展目标,倾力打造流通网络龙头企业;二是“创”,创造全省农村市场企业品牌;三是“抢”,抢占市场先机,连锁开展农村市场高端商品的品类经营或专业经营;四是“借”,借助政府支持,把再造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打造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争取政府立项,并确立为省政府改造农村市场的重点工程,取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五是“整”,整合省社直属企业优势资源,为企业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先做强,后做大;六是“合”,广泛合作,靠大连强,利用社会资源和吸收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快速发展;七是“引”,引入自愿连锁等先进理念,整合、改造系统内外的网络资源,谋求低成本起步和低风险扩张; 八是“实”,实事求是,注重实效,逐步推进,企业运作,科学发展。
(二)选准项目,争取政府最大限度的支持,创造供销社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宽松环境。从部分省、市成功的实践看,选择群众迫切需要,政府高度关注的项目,是争取政府支持和建设龙头企业的重要途径。要把网络建设与“三农”、“合作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在国家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项目,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寻找突破口。在服务“三农”中,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具有购销、仓储、配送、加工功能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三)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构筑快速发展的内在物质基础。目前,大多数供销社企业债务沉重,设施陈旧,资金短缺,规模小,对农村流通市场的影响力、带动力弱。再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必须加快供销社体制和机制创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把社会上可以为我所用的有效资源整合起来,大力培育流通网络建设龙头企业。要敢于创新、勇于取舍,选准了项目就要义无反顾,倾全社之力去做。只有有所作为,才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才能靠大连强。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运作,构建网络建设科学的运行机制。根据我省农村和供销社发展实际,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行政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合作,行政推动是必要的措施,但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要建立科学的切合农村实际的企业运行机制。一是培育对顾客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二是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三是完善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企业机制,再造现代流通网络,应与企业改制相结合;四是企业之间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累加,而应是有机的结合,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提升;五是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制度。
(五)自愿连锁,全方位合作,探索加快网络建设的现实途径。自愿连锁模式特别适合中小企业。它是众多的中小企业面对大型连锁企业低成本竞争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的双重压力和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为了形成必要的规模效应,增强对大企业界的抗衡能力而进行的采购联合。目的是依靠共同努力,追求流通的“纵向组合”效益。这种模式在发达国家已获得了成熟的发展,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但经过一定的培育期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供销社企业经营规模小、竞争实力差、品牌知名度低、物流成本高,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构建在农村流通市场的优势地位,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有所作为。而自愿连锁是各企业在所有权不变、自负盈亏的前提下,联合合作、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实现形式。因此,发展自愿连锁应该成为供销社的必然选择,提高供销社中小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减少经营风险,变竞争为合作,提升经营优势。
(六)统一规划、协调联动,有效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重新打造供销社在农村市场的流通网络建设主体地位,必须制订统一的发展战略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开发整合系统内有限的资源,实现联合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省、市供销社在打造统一品牌,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方面有优势;县基供销社,长期直接从事为农服务,是流通网络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有所作为。一是有条件的县市供销社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业态,占领终端市场,为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二是各市供销社根据区域网络发展趋势,及时建立区域性的配送或分销中心,为建立全行业的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创造条件;三是省社适时建立连锁总部和配送中心,通过新的组织形态解决统一企业品牌、联合采购、信息服务、经营指导、人员培训和自有品牌的联合开发等工作,全面提升供销社系统的经营管理和效益水平。
(七)探索有供销社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路子。企业发展没有定律,发展过程中要不跟风、不盲目、不虚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企业选择发展模式时应坚持的原则。农村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独特性,地域分散、消费水平较低,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网络,不能照搬照抄一般流通企业在城市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方式和模式,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农村需要、满足农民需求,有合作社特色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之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