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已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环境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贸易壁垒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因此,认真研究环境贸易壁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把握其形成和发展规律,适时提出可操作性应对对策,积极推动贸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成为当前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课题。
一、环境贸易壁垒的概念
环境贸易壁垒又叫绿色壁垒,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它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口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
目前,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环境贸易壁垒主要有:一是“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增环境税。二是“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三是“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四是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和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五是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措施。六是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
二、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1、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2004年我国主要的外贸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台湾省、韩国等,对它们的出口份额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4/5。这表明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环保行动起步早,成效大,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从环保立法进入了环保执法阶段。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极力要求将贸易与环境两者紧密挂钩,并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统一环境标准,这将使得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
2、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快机电产品出口是今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但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产品进口标准。例如防污标准、噪声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为我国机电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增加了难度。另外,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签署的文件不仅包含工业品贸易,而且还包括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发达国家在新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推进环境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环境标准,对于实现我国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势必减缓。
3、对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环境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也将作大幅度调整。因此,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将使我国目前出口产品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因此受到影响。
4、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也会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三、我国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环境贸易壁垒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在国际贸易中要正确使用环境壁垒措施来维护我国环境权益,保护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同时,要把环境壁垒作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支持出口贸易、调节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贸的重要杠杆。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弄清环境贸易壁垒实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有效对策,扩大出口。
1、积极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就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目前全球已有近万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实施ISO14000管理,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缩小与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差距。
2、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发展“绿色产业”。首先要抓住我国已加入WTO和国际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其次要着重发展与我国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绿色技术项目,如生物灾害控制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无公害优质清洁农业技术开发,动植物品种、品质改良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酶工程技术,生物降解技术,与保持天然资源高效永续利用有关的环境保护技术等,通过必要的政策扶持,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以发展有特色和特定优势的绿色技术产业为保障,尽快克服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和相关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签署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环境技术还是环境管理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在加强环境管理的同时,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结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双边谈判争取签署相互承认协议,减少因为环境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贸易壁垒。
4、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他们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发源国,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开苛刻的贸易壁垒,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减缓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压力,降低风险,逐步实现我国出口商品从污染程度高向环保型转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