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6期/市场营销/正文

发布时间

2005/7/4

作者

□文/付学文

浏览次数

5281 次

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研究
  研究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对于制定各项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启动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助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和变动趋势,提出应考虑的政策取向。
  一、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供给丰富,消费品价格稳定或便宜,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应增加。
  2、居民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最终取决于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对消费的需求越多。
  3、消费品价格水平。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影响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减和对消费品的需求总量,而且影响消费品供求关系和居民对不同类型消费品的需求量。
  4、消费习惯和消费预期。消费习惯和消费预期对于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和何时消费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涉及居民消费支出的有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预期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如上所述,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述消费函数:
  C=a+b×Yd+ε    (1.1)
  其中,C表示消费需求,a是一个常数,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C),Yd表示可支配收入,ε代表一个随机冲击。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所占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即MPC=△C/△Y。这一指标反映了在收入水平变化条件下,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施雯认为,收入水平的差距,物价水平的高低,消费信贷水平的发展以及预防性储蓄动机四个因素共同影响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尽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不如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密尔顿·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那么完美,但绝对收入理论却能得到经验数据强有力的支持。我们结合我国1985-200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收入数据1用Eviews4.0 估计模型(1.1)得到如下结果: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
  Ctc=140.64+0.71×Ydtc  (1.2)
    (11.95) (0.009)
  R2=0.996,  D.W=1.929,
  F=6940.26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
  Ctn=101.07+0.61×Ydtn  (1.3)
    (13.45) (0.024)
  R2=0.98,D.W=1.24,F=665.00
  两个方程的R2分别为0.996和0.98,说明收入的变动解释了城镇居民消费变动的99.6%,收入变动解释了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98%,并且反映方程显著性的F统计量都很显著。虽然方程(1.3)的D.W统计量比较接近1,但残差序列LM检验显示残差不存在自相关。
  这说明了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所以我们的状态空间模型将以模型(1.1)为基础。
  二、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
  近年来,我国由于经济改革,各种各样的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用以往的OLS等固定参数的模型表现不出来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因此,需要考虑用可变参数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Model)。下面利用状态空间模型(Harvey,A.C.,1989,andHamilton,J.D.,1994)来构造可变参数模型。
  量测方程:
  Yt=χtβ+Ztαt+εt    (2.1)
状态方程:
  αt=φαt-1+νt      (2.2)

        
             
(2.3)式中,xt是具有固定系数β的解释变量的集合,zt是有随机系数αt的解释变量集合,随机系数向量αt是状态向量,称为可变参数。变参数αt是不可观测变量,必须利用可观测变量yt和xt来估计。在(2.2)式中假定变参数αt的变动服从于AR(1)模型,也可以简单地扩展为AR(p)模型,扰动向量假定为相互独立的,且服从均值为0,方差σ2为和协方差矩阵为Q的正态分布。
  消费函数的状态空间表示为:
  量测方程:
  Ct=α+btYdt+εt    (2.4)
状态方程:
  bt=φ0+φbt-1+ηt   (2.5)


             
(2.6)在此我们假定边际消费倾(bt)向服从AR(1)过程,自发性消费(a)是常数。
  三、估计结果与解释
  用Eviews4.0估计得到城镇居民可变参数消费函数为:
  Ctc=149.87+btcYdtc
   (51.592)
  btc=0.99998bt-1c
   (3.41E-05)
  Log likelihood-88.878;AIC=9.78
  农村居民可变参数消费函数为:
  Ctn=95.85+btnYdtn
   (19.036)
  btn=0.29947+0.51406bt-1n
   (0.196) (0.128)
  Log likelihood-77.3449563038;
  AIC=8.67







  如图是我国城镇居民1985-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图(SV3F),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1989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比较大,从0.66上升到了0.72附近;1989年以后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滑,在1995年以后趋于稳定,一直到2003年都在0.70左右波动,且幅度不大。即从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每增加100元,会有70元左右用于消费。







  从农村居民1985-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图(SV1F)可以看到: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在0.595到0.637之间变动,1989年和1996年各有一个极大值,自1999年至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
  可以看出,1985-1989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上升的很快,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很低,居民收入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增加速度相对于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人们对未来形势看好,使得居民能够并且愿意消费的更多。1995年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虽然增加比较快(1995到2003名义人均收入增长了97.8%),但边际消费倾向却没有大的增加,一直在0.7左右波动,说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心理趋于成熟,经济环境和收入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冲击已经不再那么强烈。相对应地,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加不稳定,既有1985-1989和1990-1996的大幅度上升,也有1996到1999年的大幅度下滑,这主要归因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不成熟。1996-1999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滑主要是我国遭遇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通货紧缩日益严重、新的消费热点不明显等一系列不利局面,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预期,出现了“有钱不敢花,有钱不愿花”的现象,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更加谨慎,加大了储蓄比重。另外,农村居民由于金融渠道问题,借款比较困难;农村居民的住宅、婚嫁等支出数目相对很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也是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96年前后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推断,农村居民需求不足是上世纪90年代末需求不足主要原因。







  1985-2003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由739.1元增加到2371.64元,增幅为220.88%,年均增长大约为6.33%,见CZSJSR曲线;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由397.6元增加到818.94元,增幅为105.97%,年均增长大约为3.88%,见NCSJSR曲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前者的增长速度高于后者,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收入已经比较高,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原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的话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下降,从而降低消费增加的幅度,即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增加总需求不会有明显作用。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低,农村居民的消费愿望很强,但低收入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将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增加可支配收入两方面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对于增加总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42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