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76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5/7/5

作者

□文/李玉明

浏览次数

2247 次

黑龙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循环经济是在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中出现的新态势,目前循环经济只是在发达国家取得了一些进展,有关循环经济的各项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步状态,有关的理论方法体系还不健全、不成熟、不完善。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必将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热点。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概况。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只是到90年代,特别是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循环经济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的流动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的线形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大量提取出来,然后把污染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造成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以德国和日本最为典型,1994年德国制定《循环经济和废弃物法》率先走向循环型经济社会;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力图建立一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经济社会。
  2、“减量、循环、再用”的3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其主要体现就是3R原则,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奢侈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的目的。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合格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了结,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以后,重新变成可以使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循环经济在我国工业体系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不需要发展。恰恰相反,需要大发展。农业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这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潮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同样需要大发展,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黑龙江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
  1、推行清洁生产。现代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尤其是不适当使用,在不少地区造成了水体、大气、土壤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减少物质投入量,缩减有毒物质的使用,开发替代品,充分利用农业废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适应环境要求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需求。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以黑龙江省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黑龙江省的循环农业。
  (1)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主要是施肥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及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为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畜的危害,必须研制开发对环境温和的绿色农药,这是21世纪农药发展的主流,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强调对有害生物的生物治理。目前主要是大力推广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由于地膜造成的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加大可降解的地膜研究开发的力度,目前在大部分地区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实现地膜的大面积回收,对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加大还田力度。
  (2)减少物质投入,提高利用率。一是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作到精确播种,精准收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优质种子,又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对光、水、肥的利用率。在农作物收获时,作到适时收割,减少农作物损失,挽回的不仅仅是损失的粮食,还有为生产这些粮食而耗费的水、肥以及劳动力。二是减少农业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如前所述,我国农业用水量大而且利用率低,缺水严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新水源用于农业生产可能性很小,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通过硬化渠道、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水的生态效率,在既定条件下,减少用水量,实现用水减量。农业清洁生产不仅要求削减有毒、有害物质投入量,研制开发新型无毒、高效优质替代品,而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的前提下,所有物质投入量都要削减和优化。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而农业清洁生产只是完成了循环农业的一部分,要实现循环农业,在做到上述要求的同时,必须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才是根本。
  2、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3、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机产业是指由有机农业、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有机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有机消费领域所构成的生态产业链。有机农业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不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有机农业主张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谐系统。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的土壤生长出健康的植物,然后才有健康的家畜和人。在有机农业中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种植覆盖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病虫害、用有机饲料喂养家畜等。有机农产品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全面开发有机食品。■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589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