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一、人的道德现代化所涵括的内容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是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是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现代化可以看做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实现经济、政治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现代化是探索性和创造性思想态度的发展,它既是个人的思想态度,也是社会的思想态度。近十几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认识到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的人。
在现代人、现代意识的塑造中,如不对人们的道德素质赋予现代化的内容,并使其内化为现代人的道德信念,单凭外部灌输现代道德观念的教育是难以成功的。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现代化的人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具有现代思维、现代文化、现代技能和现代价值观、道德观的现代化的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主体性,其中道德素质在现代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核心地位,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人的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实际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表现为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及人的发展,现代德育应促进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这是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那么,人的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具有什么现实基础呢?人的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道德素质现代化的思想基础。现代人与传统人在素质上的差异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道德观念与心理上的差异。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中,人的道德观念的转变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从其实质来讲就是文化的变革,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冲突与道德冲突。现代人要在这样一种文化心理冲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实现道德观念的现代化将是十分重要的。从历史的横截面看,没有社会新观念的萌动,没有普遍的心理气氛,没有变革的要求和新的指导思想,就不可能有新的历史实践活动。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经作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的调查,其研究结果是:“现代化的过程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所谓‘现代的’,不应该被理解成为是一种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的形式,而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状态。”其中道德观念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部分。在社会道德生活中,人是承受社会道德的客体,同时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促进人的德性发展是现代德育直接的目的。
二、人的道德现代化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作为现代人应实现自身素质的现代化,其中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是其素质结构的根本特征。因为现代化建设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人的完善(物质上与精神上)为其终极的目的。然而,在人类社会进行的现代化追求中“人”却失落了,人们对物的关注,导致了社会的异化,使得人类在享受丰裕的物质的同时,导致了精神的危机和道德的滑坡。在物质繁荣的光环下,人们也普遍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失落,人们越来越陶醉于由经济改革和物质丰盛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中,可是物质上的成就并未能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从风雨飘摇中挽救出来,以物质匮乏导致的信仰危机,又转化为物质诱惑之下的精神价值的丧失”。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在现时代物质主义的泛滥造成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对于生活的魅力。在现实中,人们一般理解的现代化实际上只限于物质生活的富裕化,关注的往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化的另一个层面理想、道德、信仰等则很少注意,当人们在物质生活上逐步富裕起来时,突然感到自己缺少了人类应当具备的高度精神文明,于是人们开始重塑信仰,重建道德,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道德教育不能一味的顺应现实世界,必须超越现实。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精神是人超越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人的精神生活是朝向价值目标的生活,没有精神家园,没有价值目标,就会失去精神生活。道德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要受物质的、现实的生活的制约的,精神生活并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生活,它必须现实化。但是,精神活动的现实化并非是这种活动的最后归属,它是对现实的超越。道德教育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进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对自己以往的教育进行反思,在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中道德教育开始复兴,曾经由于过分沉醉于物质失落了自己精神与灵魂的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道德与道德教育,把它作为一种超越物质主义,从物质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因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道德教育各具有其时代的意义。由于人类社会长期是在物质匮乏中度过的,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压抑和节制人们的感性物欲,以达到社会协调稳定。而“当代的道德教育却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越趋失落,物质主义泛滥中,被人们重新发现,并显现其价值的。为此,它必然具有超越物质主义的时代特征,这种对物质主义的超越,表现为当代道德教育的使命。”《人的素质》一书作者佩切伊指出:人类社会必须在文化上成熟起来,把人从贪婪和自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实现合乎理想的发展。为此,他把提高人的智慧、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促进社会在文化上成熟起来的学习和教育称作为一场“人类的革命”。
从现代社会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德育,其归根结底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现代化为中心,即把人作为现代道德主体来培养,以满足主体自身德性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如果说德性是对自身把握的结果,那么德育就是人对自身改造的活动。”“德性作为人的自我创造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德育作为人以自身的自然作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或者说德育作为人自我创造的活动,最终是为了使人控制自身的自然,成为自身自然的主人。”这是现代德育的直接目的,也是现代德育的本体功能和内在价值,它体现了现代德育的核心思想,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也是人类社会德育存在的意义所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为现代人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提供了动力的挑战,也为人的道德素质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三、实现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道德教育对道德现代化的价值实现是有条件的。道德教育要推动道德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道德现代化与道德教育现代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
第一,道德教育历史使命的现代转换。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比道德教育的功能更高一层的范畴,它是对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高度概括和宏观把握,具体表现为对道德教育功能的抽象认识。传统上,我们以传继已有道德价值为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以具体的规范教化或灌输作为培养人的优良品德的手段,而同时又把优良品德的培养作为稳定道德价值体系的工具,却根本忽视了道德价值体系的不断自新和创造性发展问题。在今天,道德教育应该自觉追求创新、培养和开发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的新型道德,并视促成新道德的社会化为自己的使命或义务。要把道德作为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来培育,追求发展中的稳定。
第二,道德教育功能观的现代转换。道德教育具有多种功能,诸如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等“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品德功能、智能发展功能等等“个体性功能”。从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看,我们认为,文化功能应置于最主要和显在地位,而相应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自然性功能就是附属的或隐含的功能。道德教育主要应该是在尊重人性、弘扬人的精神、提高人的价值的基础之上进行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远离于此,或是将人格的培养、人的价值的倡扬置于经济的、政治的目标之下,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假如此观点能够成立,那么道德教育功能观的现代转换就必须凸显文化功能,使文化功能占居统领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社会功能。
第三,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转换。“内容系统”的变革是道德教育现代化实践的主要目标,也是和道德现代化建立互动联系的主要结合点,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当道德系统尚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现代道德还是一个开放性生成形态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内容如何“现代化”呢?首先,要求取道德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其次,要求取道德教育内容的结构化。再次,要求取道德教育内容的结构性调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