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14期/实用科技/正文

发布时间

2002/1/26

作者

-

浏览次数

3866 次

养蛛取毒富路不通
投资者频频受骗,专家提醒:养蛛取毒技术尚未成熟
    近来,一些所谓的特养公司,打着“兴农”的招牌,以“养蜘蛛取毒”为幌子,骗取普通群众和农民的钱财,致使相当一部分希望养殖致富的老百姓掉进了陷阱。而且,这种骗局全国各地都有出现,令上当受骗的人数不断增多。为了使百姓认清楚这些骗局,笔者作了一些调查采访,提醒广大群众不要轻易掉进所谓的“养蜘蛛取毒”陷阱。
  “兴农”还是“坑农”
    来自广东韶关市的邓先生和广州的何先生都是“养蜘蛛取毒”的受骗者,他们都是被一家名为“广州市某生物工程公司”的机构蒙骗,被骗取的钱财均过万元。根据邓先生和何先生提供的资料,这家生物工程公司在《广州××报》及有线电视等传媒上大做文章,四处宣扬他们的“养蜘蛛取毒”致富计划,以养殖2000只蜘蛛为例,投资者负责1000只种蛛的购买费用(148元/只),公司则提供另外的1000只蜘蛛,由投资方一并养殖。公司还一再承诺为投资者提供种蛛、技术支持以及蜘蛛毒液回收的服务。
  当邓先生和何先生与兴农公司签订了《捕鸟蜘蛛的联合养殖暨取毒技术》的合同书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一个星期左右),公司不定期地派人到他们的养殖场进行蜘蛛喂养指导,或者托词假说会带技术资料来进行人员培训,随后便突然借故离去,此后,所有的联系电话都无人接听。当初签订合同时的公司代表也消失无踪,公司的所在地更是人去楼空,剩下的是每天以十几只的速度死亡的种蛛,以及损失严重的投资者。
  邓先生事后发现,这家公司利用他们养蜘蛛技术外行的弱点,以绝大部分的青年蛛,(价格仅10元/只)冒充已配种的 母蛛卖给他们,所谓的养殖技术培训,都是讲一些似是而非的养殖知识应付了事。另一位受害者何先生在诉说了自己上当受骗的经过后分析认为,这家公司的人员是一伙有组织、有计划的诈骗团伙,他们都是先在媒体上利用广告宣传攻势对蜘蛛养殖取毒这项新兴的生物工程进行大肆炒作,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并且抓住广大群众对“养蜘蛛取毒”这一新项目尚不了解及急于投资见效的心理进行欺骗。这伙骗子通常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四处流窜诈骗,估计在全国骗了不少的投资者。而且这个公司具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蜘蛛养殖、取毒技术的国家专利受理通知书等文件,十分容易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当初何先生也曾很仔细地核实过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及各方面的条件,才投资“养蜘蛛取毒”的,没想到还是上了这批不法分子的当。
  “养蜘蛛取毒”致富技术还不成熟
  为了从专业的角度去了解“养蜘蛛取毒”这项技术,笔者专程访问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古德祥教授。古教授再三强调,“养蛛取毒”不同于一般的特种养殖,不具备现有特种养殖的条件和成熟的技术支持,还不能作为一种成熟的养殖致富手段进行推广。
  据古教授介绍,现在“养蛛取毒”技术所采用的蜘蛛名为捕鸟蛛,这种蛛个头大、毒性强,一般生活在山上的土洞穴里。蛛毒多为药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如治疗风湿病等。
  古教授指出,实际上,普通的群众或农民养殖蜘蛛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捕鸟蛛的养殖时间长(成蛛需15~18个月),饲养过程复杂,幼蛛容易死亡,一般人都不具备养殖和取毒的技术。蜘蛛取出的毒还必须立即冷藏,否则会变坏。整个过程并不像一些不法商人宣传的那么容易,蜘蛛饲养、取毒这项技术也非一些所谓的技术人员能够很好地掌握。总结所得,目前“养蜘蛛取毒”作为致富的一种普及技术还不成熟。
  此外,笔者还了解到,我国的“养蛛取毒”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只有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了一个人造蜘蛛毒的国家基金研究课题。那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乱捕野生蛛源,既无法保证向养殖户提供捕鸟蛛,又破坏了生态资源。
  “养蜘蛛取毒”该由谁监管
  采用“养蜘蛛取毒”技术行骗被发现以后,不少的群众都质问,究竟这些出售“养蜘蛛取毒”技术的农业公司该由政府哪个部门来管治,为什么政府不能很好地打击这些骗人的公司,致使这样的受骗事件屡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
  提起这些问题,农业部的官员也十分无奈。自从几年前开始出现有人利用蜘蛛养殖进行炒作诈骗事件后,就有不少的群众向他们求助,但由于蜘蛛养殖不属于特种养殖的范围,农业部没有一个合适的部门可以把蜘蛛养殖管理起来。而且由于蜘蛛养殖出来的蛛毒是属于药用产品,与医药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很难划分该由哪个部门管理,同时国家也没有合适的法律条文对这些情况进行监管。因此,农业部门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蜘蛛养殖诈骗事件,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对于“广州市这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但又无确切的监管部门监管,致使广大群众受骗的事例,不少的受害者都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够好好地相互协调一下,通过有力的监管来保障人民大众的利益。同时,农业部门以及专家也提醒想通过养殖致富的农民和市民,不要轻信市面的各种各样的养殖广告,需要的时候可以向一些养殖方面的专家请教,以确保诈骗的事情不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刘杰)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507 位访客